把海南藏族自治州打造成“三江源區綠色產業集聚發展橋頭堡”,是這個州當前的戰略目標任務之一。而圍繞這一目標實施的清潔能源作為三大綠色主導產業之一,成為海南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向。
1月8日下午,在州經商委才讓副主任的推薦下,為了見識海南州這一規劃占地總面積達到207.9平方公里、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0兆瓦、落戶國內多家從事新能源利用廠家的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基地,記者慕名來到了距離共和縣恰卜恰鎮以南約20多公里,坐落在廣袤塔拉灘上的海南生態光伏產業園。
剛進入光伏產業園大門,就見黑黝黝的柏油新路兩邊,高聳著十幾對頂著太陽能路燈的白桿,路基下是種植了5米多寬樹苗的待開發的黃土地,遠處一座座支撐高壓輸電線路的銀色塔座在微弱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繼續行進幾公里,我們來到了占地24.02平方公里,國企黃河上游水電公司新能源發電部共和項目部下屬的龍羊峽水光互補850兆瓦并網光伏電站。
站在廠區的三層觀光塔上,塔拉灘上肆意的寒風吹得人站立不穩。舉目環望,上百萬塊電池板組成的方陣采用固定式安裝方式,傾角33度,紋絲不動的正對著正南方向。
電站的項目經理張玉祿介紹,2014年3月,這個光伏電站的一期項目與龍羊峽水電站成功進行了水光互補聯合運行調試,充分利用龍羊峽水電站水輪發電機組的快速調節能力,不但確保了光伏電站合格優質的電能送入電網,而且針對光伏電站發電間歇的特性又進行了水能光能的互補。
作為全球一次性投入容量最大的光伏電站,水光互補發電技術的應用,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具有先進的科技示范效應。
“截至2015年1月7日,已建成的一期320兆瓦項目運行一年來,共完成發電量977.592萬千瓦時,在建的二期530兆瓦項目,共完成發電量187.362萬千瓦時,”張玉祿說。
從這個光伏電站提供的數據顯示,電站僅僅一期項目,每年就可為電網提供電量49801.29萬千瓦時,若按照火電煤耗(標準煤)每千瓦時320克來計算,每年可節約標煤15.9萬噸,相應每年可減少多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其中減少二氧化碳約48萬噸,一氧化碳約41.9萬噸,二氧化氮約1842.3噸,煙塵約2156.2噸。
在離這個光伏電站幾公里的中利騰暉共和新能源有限公司三期100兆瓦項目的綜合樓,記者見到了運維部的李峰站長,這個29歲的民和小伙給我們仔細介紹了這里的項目運行和建設情況:三期項目總投資約為10.0477億元,于2013年10月開工建設,2014年5月17日全部并網發電,享受到國家政策性電價1.00元/千瓦時。
李峰介紹,電站采用分布發電、單點并網、集中管理模式,每年平均發電量可節約標準煤5.3468萬噸,其中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8856萬噸,減少硫氧化物957噸,氮氧化物319噸。
“作為清潔能源的光伏產業,不僅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取之不盡的能源,還能夠有效減少溫室氣體以及有害物質的排放。”李峰展望道,“在電池板的蔭護下,經常沖洗電池板的流水使得這里的草長得比別處都好,我想向上級提出建議,在我們這里散養一些綿羊,真正實現綠色發展。”
一幅由藍天、暖陽、規模化的光伏電站、綠草,以及悠閑相伴的羊群組成的現代草原美景展現在了記者的眼前,這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已是呈現在海南州這片綠色發展大地上,使我們環境更加潔凈美好的生活畫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