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未來學家里夫金的觀點,3D打印技術正與互聯網、綠色電力一道,構成引導資本主義進入可持續、分布式發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推動力量。雖現階段看來,3D打印并未產生如此龐大的能量,但其在改造傳統制造業方面,已給了人們一些很好的想象空間。
CMIC認為,3D打印技術利用自身優勢,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推動制造業向個性服務轉型。現有大規模生產方式以廠商為主體,追求生產成本最低化,通過細化的勞動分工與規范化作業流程生產大量標準化產品。3D打印技術將改變這種模式。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一方面,3D打印技術將允許設計人員擁有最大化想象空間;另一方面,用戶需求多元化對標準化生產線提出挑戰。如此一來,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方式將逐漸向大規模定制轉變,廠商對產品的控制權也會轉移到客戶手中來。
二、優化制造業產業結構。當機器取代人工后,集約式生產模式將向著分布式生產方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不再,更少的人力成本開支,有助于企業成本控制。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講,這種優化未必是好事,如我國長期以來借助廉價勞動力裝備制造業,在塑造中國經濟的同時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而像3D打印這樣的新型技術使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不斷減小,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將急劇萎縮,大量制造型企業或面臨生存危機。
三、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產資料。通過目前的一些實踐來看,使用相同數量的耗材制造零件,3D打印機的生產效率是傳統方法的3倍,因此很多業內人士將該技術視為制造業發展新趨勢。此外,3D打印機既不需要用紙,也不需要用墨,而是通過電子制圖、遠程數據傳輸、激光掃描、材料熔化等一系列技術,使特定金屬粉或者記憶材料熔化,并按照電子模型圖的指示一層層重新疊加起來,最終把電子模型圖變成實物,加之對廢棄材料的回收再利用,3D打印可有效提高材料利用率,節約生產資料開支。
在大規模生產方面,3D打印技術的潛力廣受質疑,但這并不妨礙其在傳統制造業某些領域及行業進行深入改造優化,從這方面來看,3D打印能否迅速實現商業化倒顯得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