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28日在“財經戰略年會2014”上表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正面臨著產能過剩、轉型升級、第三次工業革命三大挑戰。
“財經戰略年會2014”當日在北京舉行。年會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中國新聞社經濟部協辦。
黃群慧表示,根據長期跟蹤的相關指數測評,2010年“十一五”結束以后,中國完成工業化中期。而在之后中國進入“十二五”,也相應進入到工業化后期。
從一般經驗看,當一個國家和地區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后,潛在經濟增長率往往下降。2010年后,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逐年下降。黃群慧表示,“我們認為,增速下降有其合理性”。
黃群慧認為,中國進入工業化后期,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產能過剩。從2012年3月份到2014年11月份,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連續33個月出現負增長,從某種角度來看,恰恰說明了產能過剩的程度。
第二個挑戰是轉型升級。“為什么現在感覺到更難呢?”黃群慧說,以前所熟悉的產業政策工具,包括直接補貼等,現在想繼續用下去已經很難了,其空間越來越有限。傳統的產業政策也需要轉型升級,但政府現在還不適應。
第三個挑戰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從世界范圍來說,中國工業化后期和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疊加在一起,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有兩個核心特點,一是制造業的信息化,二是制造業的服務化”。黃群慧表示,第三次工業革命帶給中國的挑戰很多,如弱化比較成本優勢等,這為發達國家重塑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優勢提供了機遇。
目前,中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剛剛發布的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微博]結果顯示,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9.4∶43.7∶46.9,服務業的比重已經超過工業。
黃群慧說,中國雖然到了工業化后期,但并不意味著到了后工業化社會。中國遠遠沒達到后工業化社會,制造業的地位沒有改變,關鍵是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
關于工業今后的發展動力,黃群慧表示,無論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還是建立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建立開放型經濟等,從某種角度來說都會給工業增長提供新的動力,關鍵是體制機制改革能不能深入地推進。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