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到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2015年中國的智能化產業就會有更多的市場機遇。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機器人、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大數據、新型傳感器、3D打印以及由此帶來的智能制造技術,正日益成為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由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重要技術手段。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傳統制造企業通過引進和開發智能化設備,優化產品設計與生產工藝,實現生產自動化,也為機器人、智能設備工業迅速崛起提供了良好契機。
機器人產業將蓬勃發展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就每萬名制造業工人的機器人保有量來說,韓國為396個,日本332個,德國273個,世界平均水平58個,而中國只有23個。有機構預測,對比發達國家制造業機器人密度,中國在汽車、電子電氣、食品飲料、化工、塑料橡膠、金屬制品這六大工業領域,未來幾年需要108萬~240萬臺工業機器人,占工業機器人總需求量的約70%。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兼秘書長羅軍指出,目前,歐美機器人市場基本趨于飽和,而我國將在未來30年內處于高增長階段。緊隨其后的將是智能裝備產業的蓬勃發展,并可能催生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目前,我國已經成立和即將成立的機器人行業聯盟有兩家。分別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聯盟”和“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聯盟”先行成立,這是由亞洲制造業協會、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40多家科研單位和機器人企業共同發起。該聯盟以機器人、機械手為切入點,打造機器人制造的產業鏈,實現上下游一體化。在創新的基礎上,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把創新聯盟擴展為產業聯盟。
由于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全球機器人四大巨頭為瑞典ABB、德國庫卡(KUKA)、日本發那科(FANUC)、日本安川(YASKAWA)以及其他一些國際上知名的機器人廠商紛紛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從事工業機器人產品的銷售、生產制造和系統集成。國內機器人品牌中起步較早且已初具規模的廠商包括沈陽新松、安徽埃夫特,東莞啟帆,廣州數控等。截至今年10月,國內已有超過430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平均每周還在增加2家新企業。和機器人比較密切的直接間接的企業有4000多家,而且每年有300多家企業新增,有30-50家上市公司,通過并購、引進技術等方式開始涉足這些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