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去年當谷歌收購由2位日本機器人工程師創辦的一家微型新創公司Schaft時,讓人們對日本面臨的威脅突然有了新的認識。包括蘋果和亞馬遜等新科技公司對機器人技術日益感興趣。
時任谷歌機器人部門主管的安迪·魯賓表示:“你不必擔心錢,你只需關注改變世界。”但谷歌的投資對該新創公司的生存至關重要,為Schaft及其兩條腿機器人項目注入新的活力。
Schaft由東京大學著名機器人實驗室的教授創辦,在被谷歌收購前他們花了1年時間在日本尋找投資者。該公司前首席財務官TakashiKato稱,日本政府以及多家日本科技和風投公司,都對公司設計的用于在災難地區行動的人形機器人表示蔑視。
Kato回憶到:“融資完全失敗,但促使我們下決心去美國。”雖然日本很少有人看到Schaft的商業潛力,但在2013年底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主辦的先進機器人競賽中,Schaft的機器人獲得勝利。
奧巴馬總統在4月訪問日本時,還觀看了Schaft和本田公司Asimo的展示。在美國對災難救援機器人的研究常常獲得軍方的大力資助,在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件中,美國機器人展開了救援,這促使Schaft自己開發能在災難條件下工作的機器人。
除了軍方的興趣——以及最近人工智能和無人機技術的發展——硅谷公司開始看到機器人在民間使用的前景。在日本也是如此。在Schaft出售給了谷歌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承諾讓機器人成為其發展戰略的關鍵支柱。他的目標是,到2020年使日本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到2.4萬億日元(約合200億美元)。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當前全球工業機器人系統市場的規模約為290億美元。為響應政府號召,日本科技巨頭包括松下、東芝和夏普都在開發自己的機器人技術。這些公司研究的機器人包括,機器人外套、手指非常靈活足以打手語的人形機器人和能說多種語言的清潔機器人。
日本公司還指望機器人能拉動銷售增長,因為傳統消費電子如電視和PC都在下滑。但大阪工業大學機器人教授YukioHonda表示:“在大公司機器人創新很難。”專家們稱,新技術常常會帶來損害公司品牌形象的安全風險,為避免此事,在大規模投放市場前,他們總是花數年甚至數十年開發。
2012年離開松下的Honda稱:“即使經過很多的試驗,這些風險也常常比產品的預期收益要大。”例如,今年早些時候松下可變成輪椅的機器人床確立了看護機器人的國際安全標準,減少了公司的安全責任風險。但該產品不一定使用了最先進機器人技術,并要求人工輔助才能將病人搬到床上。
高管稱,為了滿足安全和成本要求,他們需要在某些技術上打折扣。松下機器人床項目的主管HideoKawakami表示:“新看護機器人有太多未知數,包括風險。”隨著日本社會的日益老齡化,很多公司都在看護機器人上下功夫。
10月東芝推出了自己的類人機器人原型,該機器人可以微笑和眨眼,穿著粉紅色上衣和白色裙子。該公司希望到2020年,該機器人可以成為老年人和癡呆人的伴侶。機器人也是東芝在2018年3月前將醫療保健產品銷售額,從當前的34億美元提高到85億美元計劃的一部分。
但該公司至少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發機器人,迄今除了工業使用的機器人外,沒有發布任何成功的大眾市場產品。Honda稱:“日本公司常常贏在技術上但輸在商業上。”
但從大公司和大學實驗室剝離出來的公司依然有一些令人鼓舞的創新。索尼Aibo機器狗團隊的前成員至少創辦了3家新創公司。安倍曾表示,他希望將日本變為“充滿創業精神的大國”。但Schaft面臨的融資挑戰說明,離開老牌公司創業的人依然帶著原先的文化烙印。
Kato稱:“如果在日本市場繼續面臨困難,聰明和有科技頭腦的人將跑去硅谷。日本不喜歡的人在美國可能會突然被當上帝來看。”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