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按計劃要在2014年實現“百萬臺機器人”計劃,這項龐大的投資,除了硬件和系統以外,還包含教育訓練、維修等。富士康從“人海”到“百萬臺機器人”轉變的背景,是中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用人困境的加劇。
在經歷2010年的員工連續自殺事件,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逐年飆升的環境之下,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在2011年宣布,富士康將在2014年實現“百萬臺機器人”。直到今年9月,富士康母公司,臺灣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仍公開說,富士康“機器人戰略”沒有停止,仍在繼續發展。”
11月17日,第16屆深圳高交會正在進行。在“2014電子行業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合作交流會”上,富士康集團自動化技委會總經理,麻省理工大學的戴家鵬博士,講述了富士康機器人事業及自動化的當前進展。
在國內諸多制造企業都投身其中的自動化浪潮中,富士康過去鮮有對公開系統描述其機器人研發的進展,富士康的機器人圖譜也頗為神秘。戴家鵬介紹,富士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機器人開發生態”。
戴嘉鵬回顧說,富士康很早就看到了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內部也有開發相關產品,“這是一種遠見。(當年提出)百萬機器人的數字,在業界看來非常詫異。但現在看到了,中國人口結構在變化,制造產業環境在變化,很多企業都找不到工人。”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也是蘋果公司最大的代工商。富士康長期以勞動密集型的大規模生產著稱,其在全國各地等地的產業基地堪稱“人海”,對上百萬內地產業工人的管控曾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與爭議。
戴家鵬回顧,在富士康開發機器人和自動化的過程中,也經歷過很多試驗,“通常是做了兩三次改進才能做起來。”他說,富士康不是為了機器人而機器人,富士康注重的,是如何怎樣把制造過程優化,“讓復雜的工作更省人,把環境不好的(工作崗位)取代掉。”
對于富士康核心的電子產品組裝等生產領域,戴家鵬認為自動化當前仍有很多開發空間。戴家鵬說,目前富士康已經開發了FOXBOT機器人家族,不過僅限于內部使用,并未外售。據了解,這些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包括了各種規格和形態,并涵蓋了當前工業機器人產業的主要類型。
戴家鵬形容,這是一項龐大的投資,除了硬件和系統以外,還有教育訓練、維修等。他坦承,在這個生態里面,機器人也并非萬能,譬如在電子產品的組裝環境,機器人和自動化的發展并不容易,但企業可以把感應器、驅動、零件等自動化生態內的角色、成分做起來,這個產業鏈也非常大。
目前,富士康的機器人應用于上下料、焊接、打磨拋光、沖壓等領域,也有開發AGV物流車等自動化物流設備。為了保持對制造業對手的競爭優勢,富士康在自動化、機器人的開發會保持比對手早半年、一年的開發節奏——“(制造業內部)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動化的)競爭策略,你不領先怎么生存?”戴家鵬感慨。
近兩年,隨著中國制造業,尤其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用人困境的加劇,“機器換人”的議題和產學研實踐也開始在國內爆發。與此同時,媒體上屢見富士康在機器人領域的舉措,包括與谷歌的合作,以及在國內整合精密機械業供應商等等。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機器人產業園產業競相也上馬,對此戴家鵬評論說,至少有十家產業園來與富士康接觸,希望富士康的機器人事業能落戶,但目前富士康仍未有現成的投資項目。
戴家鵬透露了富士康機器人事業當前的全國“生態”:研發、量產在山西晉城,客服在成都,深圳總部是研發、試樣,臺灣也有研發,河南則是客服與模修。目前,富士康最大的機器人生產基地位于山西,第二位是深圳。
對于富士康機器人的開發和應用事業來說,相應人才的缺口被戴家鵬形容為“最重要的問題”。戴家鵬說,富士康已經跟39所內地學校和4家臺灣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因為機器人事業最需要大專學歷水平的技術勞動力。
在評論中國機器人發展方向時,戴家鵬回顧了30年前日本機器人爆發的產業環境,形容當時是制造業給機器人發展的機會,而中國當前的機器人發展環境,除了制造業以外,還有資訊爆發的背景,譬如大數據。這使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發展空間變得“無窮大”。
戴家鵬坦承,中外工業機器人產業有現實的差距。“這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中國有特殊的生態,零件等品質的差距,決定了機器人產業不可能全面追上國外,這是整體狀況。中國業界也有一些先發的創新點,但要在整個產業鏈上獲得進步,還是要一定的時間。”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