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造紙市場的現狀,我會說就像此刻外面的霧霾天一樣”,芬歐匯川(UPM)亞洲紙業文化用紙中國區銷售總監陳家強剛剛坐下,沒等記者提問便用手指了指窗外北京的天空,一針見血地說出了當下造紙行業的真實情況。
不可否認,被“霧霾”籠罩已成為造紙行業的大環境。面對這種天氣,造紙企業明顯表現出極不適應的癥狀。記者發現在各大行業論壇上,“霧霾表情”已悄然將企業的美麗心情“偷走”。
紅利消失
回歸市場自然環境
我國造紙工業經歷了超常規、被稱之為奇跡的高速發展,實現了生產量和消費量的雙雙過億噸。在造紙工業的“黃金時代”,“點紙成金”的傳奇故事在坊間廣為流傳。
然而,造紙工業隨后經歷了短暫的中低速發展階段,在較短時間內便滑入到低速發展的軌道。陳家強告訴《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在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下,很多行業贏得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同樣在今天的中國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期,其中包括造紙行業。但我認為這很正常,因為支撐高速增長的人口、環境等紅利已不可持續,現在是回歸到市場的自然環境,是時候該慢下來了。當然,我們并不希望這個自然環境像外面的霧霾天氣一樣,但目前來看造紙市場的確是這個樣子,而且顯然這樣的市場讓抱以期望過高的我們,短期還不能適應。
2011年,是造紙行業的分水嶺。陳家強告訴記者,從2012年開始,感覺特別明顯。經濟有一點放緩了,市場變得不如意了,整個造紙行業增長速度已然不給力了。造紙企業從過去的雙位數增長,到如今以個位數增長,并且這個數字將不會再像過去15年一樣居高不下,但從全球來看還是相當不錯的。在如今的歐美市場,造紙行業不僅沒有增長而且因需求下滑,產能在持續關停中。這樣比較一下,我們的紙企沒有什么可抱怨的,目前關鍵是調整自我心態,不要沉浸在昨天,執拗于每年增長20%才是理所當然。
陳家強認為,對于健康的大型造紙企業來說,造紙行業發展速度的慢下來,并不見得是壞事,來得早比來得晚要好。過去造紙企業一直都是順風順水,企業之間競爭的痛苦來自于難以分高低,因為不管企業環保不環保、做的好不好,只要產品夠便宜,生產出來就能賣得掉。但是,今天企業的服務不好、技術不好、環保不好,客戶就有可能不買你的賬。短期來看,大型紙企要承受市場環境不利的痛苦;但長期來看,一些投機取巧、不健康的企業也將會在這次洗牌中被淘汰。
產能過剩
促使行業重新洗牌
原料問題、產能過剩、生態環境還是其他,哪一個是造紙行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陳家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產能過剩。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5月,全國造紙及紙制品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6967家,其中虧損企業1040家,同比增長5.26%;虧損總額41.37億元,同比增長12.76%。對于記者列出的這一串虧損數字,陳家強將其歸咎于產能過剩。
陳家強說:“2008年國家4萬億元的投資,使造紙行業蜂擁而上了一批新的紙機,新的產能,而這些產能與造紙市場增長是不匹配的。當時的造紙企業對投入產能的態度,就像抓住最后一個稻草,視為最后一次機會。因此,一些盲目的投資、一些不該踏入這個產業鏈的企業都勉強走了進來。但是今日不同往日,市場經濟說了算,市場不買賬,不要你的產品,而虧損的數字正是企業為沖動行為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
近年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在今年工信部公布的兩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中,可以看到造紙企業不管是在涉及企業個數上還是在淘汰落后產能的數量上都排在前列。但產能過剩也并不是造紙行業的專利,每一個行業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陣痛期。201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點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
對于企業又一次面臨的挑戰,陳家強仍然認為,對于整個造紙行業來說未必不利。一方面新增的是高科技產品過剩,另一方面淘汰的是一批落后的造紙企業,以及不環保的、效率不高的造紙廠,這兩塊可能會達成互補。這也將為行業帶來了一個利好面,行業既淘汰了落后產能,又得到了先進的產能補充。而對于大型紙企不管是通過需求來拉動,還是通過替代來拉動,都將會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
“3年-5年,造紙行業供大于求的現象可能還將繼續,盡管目前已經淘汰了很多產能,但新增的產能遠遠大于淘汰產能的數字,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消化。因為需求仍會持續增長,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是5年以后,供需剛好匹配,達到平衡。”陳家強告訴記者。
造紙行業的重新洗牌,必然會淘汰一部分參與者,而這也會促進行業的整合,企業也會相應提升自身戰略,不斷優化自我管理,從而在行業中占據一席之地,使整個行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中國制造
造紙市場看中國
“新常態是今后不可能再有那么高的增長,可能從GDP年均增長9.8%左右降到7%到8%之間,甚至有時候會在7%。”這是經濟專家對“新常態”的定義。
即便如此,陳家強還是認為:“環顧全球看,中國還是一塊‘風水寶地’。不管GDP增長是6%、是7%還是8%,中國在全球市場上還是處于領先的。”
無疑,UPM比中國企業能夠提早感受到全球造紙行業環境的冷暖。陳家強坦言,“歐美等發達地區文化用紙消費量從2007年已經開始下降,現在大部分企業再有錢也不太可能向這些地區投入造紙產能了。”而去年UPM的大動作更是對陳家強的話進行了證實。
2013年,UPM調整了業務結構,增加了亞洲紙張業務部,中國上海成為亞洲紙張業務的全球總部。而在UPM2013年年報中,可以看出亞洲紙業部風頭正勁。
那么中國造紙市場是否會遭遇“滑鐵盧”?陳家強認為,未來的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是不會出現的。畢竟目前中國人均文化用紙量還是太低了,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巨大的變化會帶來機會,更多的人會去用復印紙、或者去買雜志,中國造紙之路還會有很長的時間。
為什么UPM對中國市場有如此信心?陳家強告訴記者:“中國造紙不只是自己的供給,現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身份是代替周邊國家成為造紙產品的出口大國。日本、韓國造紙量會越來越少,過去他們是紙產品出口的‘主力’,但現在不論是設備的先進程度,還是勞動力、資源等方面都已然競爭不過中國的造紙企業。‘中國制造’的紙產品也將出口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將會撼動周邊國家原本的傳統產業,讓其為之膽戰。”
正如陳家強所說,在如今的造紙行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紙企正是看到了國內、國外這兩個巨大市場,智慧地進行著產能布局。因為,他們相信擁有了這“兩條腿”走路,未來中國造紙行業發展之路肯定是充滿希望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造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