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百年工業化文明的探索和實踐中,迎來了信息時代的新紀元。回溯制造業的歷史,從瓦特發明蒸汽機,到福特的T型車和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制造工業的迅猛發展,滿足了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為大幅度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應看到,迄今為止的工業化發展過程,主要是建構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基礎上的、其生產與消費過程產生的大量污染,犧牲了人類生存的環境,致使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議題,成為當前關注的焦點。其中制造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領頭產業,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使制造業的發展在已取得成績的基礎上逐步消除存在問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緊迫而尖銳的任務。
“機器換人”可以增強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動力。智能制造淵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般認為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礎。而后者是獲取和運用知識求解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工智能的研究從一般思維規律的探討,發展到以知識為中心的研究方向,各式各樣不同功能、不同類型的專家系統紛紛應運而生,出現了"知識工程"新理念,并開始用于制造系統中。
近年來,機器換人投入到制造業生產中,不但要具備柔性,而且還要表現出智能,否則是難以處理大量而復雜的信息工作量的。其次,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競爭的復雜環境,也要求機器換人表現出更高的靈活、敏捷和智能。因此,機器換人愈來愈受到高度的重視。將此列入國家發展計劃,大力推動實施。
通過發展和應用機器換人實現智能自動化至關重要,選擇的具體研究項目為智能計算機、人機界面、機械傳感器、機器人控制、新裝置、動態環境下的系統集成。例如作為制造業自動化第一品牌及系統集成商拓斯達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在國內制造業得到推廣應用和示范帶動,實現“減員、增效、提質、保安全”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技術貢獻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它既是制造技術發展,特別是制造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是自動化和集成技術向縱深發展的結果。
機器換人由“制造”向“智造”的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系統既是智能、技術集成應用的環境,也是智能制造模式展現的載體。與傳統的制造相比,智能制造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1、自律能力;
2、人機一體化;
3、虛擬現實技術;
4、自組織與超柔性;
5、學習能力與自我維護能力。
由此出發,我們又說智能制造作為一種模式,是集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并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高技術含量和高技術水平的先進制造系統,也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系統,它突出了在制造諸環節中,以一種高度柔性與集成的方式,借助計算機模擬的人類專家的智能活動,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構思和決策,取代或延伸制造環境中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同時,收集、存儲、完善、共享、繼承和發展人類專家的制造智能。
將傳統生產模式提升為自動化、智能化,加速“機器換人”的步伐,最終高效而有力的推動企業由“制造”向“智造”的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