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機械是紡織工業的裝備支撐,紡織機械行業的人才培養是紡織工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也是我國紡織類高校、企業和行業協會在新形勢下面臨的重要課題。對于行業人才培養,可從在校學生、企業技術人員、高校青年教師等多方面進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紡機本科專業亟需建設
1998年,我國紡織類高校取消了紡織機械專業,只保留了紡織機械方向的選課模塊。受就業導向影響,學生選修紡織機械類課程的積極性不高,紡織機械類課程的課時也很有限,現行的課程體系已經不適應當前紡織機械人才的新需求。2013年,新一屆教育部紡織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了紡織裝備分委會,旨在加強我國紡織機械行業人才培養的工作。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通過教學改革,探索出具有紡織機械特色的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使培養出的學生既符合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又能掌握紡織機械的基本原理和關鍵共性技術。
在課程設置方面,門類繁多的紡織機械為機械類專業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素材。主要分為專業認知學習階段,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專業課學習階段和實驗及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這四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生對紡織機械有一個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并實現知識系統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教材建設方面,東華大學編寫《機械專業導論》《紡織機械概論》《紡織機械設計》等教材,為學生提供對紡織機械從概論到基本工藝原理再到關鍵系統綜合設計等相關知識。
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
紡織機械與紡織工藝等相關學科結合緊密,且學科交叉融合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因此,紡織機械行業的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應體現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高層次創新人才主要包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三個層次。
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通過聯系工程實際的課題,進行相應的科學試驗、研究和開發工作,使學生在理論基礎、科研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成為勝任較高層次科技工程的高級技術人才。博士研究生則要求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組織科學研究、進行科技創新的能力,并取得具有學科特色或科技創造的成果。在博士后聯合培養機制上,紡織機械企業的博士工作站應與紡織類高校的博士后流動站加強合作。
目前,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后流動站與東飛馬佐里紡機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已展開博士后聯合培養工作,博士后課題來源于企業,企業和高校各選派一名博士后導師,以博士后項目為紐帶,優勢互補,推動校企產學研合作。
建議相關部門統計發布我國紡織機械企業現有的博士后工作站、紡織類高校現有博士后流動站,推動校企聯合的博士后培養機制。國家人事部設有中國博士后基金,部分省市也設有博士后基金,企業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國家的博士后資助政策。另外,要使紡織機械專業方向的研究生進入我國紡織機械行業工作,除了培養其對紡織機械行業的關注與興趣以外,還需要紡織機械企業提供與其他行業相比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
為在職人員提供進修機會
在職人員的進修是當前我國紡織機械行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因為針對在職人員的培養方案具有很強的實效性,課程設置充分考慮行業或企業集團的需求,研究課題主要來源于企業,可以促進強產學研合作。目前,在職人員的學位進修主要有工程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兩類,此外,還可以開設非學歷培養的研究生課程班。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側重于工程應用,主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碩士以“進校不離崗位、教學方式靈活、培養方案具有針對性”的特點,適合我紡織機械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工程管理碩士旨在培養掌握系統的管理理論、現代管理方法,以及相關工程領域的專門知識,能獨立擔負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計劃、組織、協調和決策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工程管理人才。此外,高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開設研究生課程班,制定的課程方案應體現企業需求、行業最新理論和技術、行業發展動態等內容,由高校學者、行業專家、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授課。
人才培養需產學研合作
教育部推出的本科層次的“卓越工程師計劃”、研究生層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已明確規定學生要有足夠的時間到企業實習。因此,需要在企業聯合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研究生實習基地,形成具有紡織機械特色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使學生通過到企業工程實踐,培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積累實踐經驗,提升專業技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職業指向性。
當前,我國高校的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普遍薄弱,工程實踐基地也是培養青年教師工程能力的平臺。青年教師可以作為帶隊教師,協助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實習,其自身也得到鍛煉;青年教師還可以到企業的具體崗位掛職鍛煉,既為企業服務,也鍛煉了自身的工程能力。
對企業來說,建立工程實踐基地有以下好處:一是體現了社會責任,提高了社會影響力;二是增加了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的機會;三是為企業的人才遴選和招聘拓展途徑。
當前,東華大學還聯合全國相關紡織類高校和骨干企業建設的“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優勢,聯合國內外各類創新力量,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逐步成為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為我國紡織產業創新人才的集聚和培養搭建了全新的開放式平臺。
我國紡織機械行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國紡織類高校和企業、行業協會的共同參與,需要高校和企業之間進行人才流動,才能在新的形勢下培養出符合我國紡織機械行業需求的各類人才。(紡織服裝周刊)
紡織機械是紡織工業的裝備支撐,紡織機械行業的人才培養是紡織工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也是我國紡織類高校、企業和行業協會在新形勢下面臨的重要課題。對于行業人才培養,可從在校學生、企業技術人員、高校青年教師等多方面進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紡機本科專業亟需建設
1998年,我國紡織類高校取消了紡織機械專業,只保留了紡織機械方向的選課模塊。受就業導向影響,學生選修紡織機械類課程的積極性不高,紡織機械類課程的課時也很有限,現行的課程體系已經不適應當前紡織機械人才的新需求。2013年,新一屆教育部紡織類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了紡織裝備分委會,旨在加強我國紡織機械行業人才培養的工作。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通過教學改革,探索出具有紡織機械特色的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使培養出的學生既符合寬口徑、厚基礎的要求,又能掌握紡織機械的基本原理和關鍵共性技術。
在課程設置方面,門類繁多的紡織機械為機械類專業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素材。主要分為專業認知學習階段,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專業課學習階段和實驗及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這四個階段的學習,讓學生對紡織機械有一個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并實現知識系統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教材建設方面,東華大學編寫《機械專業導論》《紡織機械概論》《紡織機械設計》等教材,為學生提供對紡織機械從概論到基本工藝原理再到關鍵系統綜合設計等相關知識。
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
紡織機械與紡織工藝等相關學科結合緊密,且學科交叉融合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因此,紡織機械行業的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應體現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高層次創新人才主要包括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三個層次。
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通過聯系工程實際的課題,進行相應的科學試驗、研究和開發工作,使學生在理論基礎、科研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成為勝任較高層次科技工程的高級技術人才。博士研究生則要求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組織科學研究、進行科技創新的能力,并取得具有學科特色或科技創造的成果。在博士后聯合培養機制上,紡織機械企業的博士工作站應與紡織類高校的博士后流動站加強合作。
目前,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后流動站與東飛馬佐里紡機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已展開博士后聯合培養工作,博士后課題來源于企業,企業和高校各選派一名博士后導師,以博士后項目為紐帶,優勢互補,推動校企產學研合作。
建議相關部門統計發布我國紡織機械企業現有的博士后工作站、紡織類高校現有博士后流動站,推動校企聯合的博士后培養機制。國家人事部設有中國博士后基金,部分省市也設有博士后基金,企業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國家的博士后資助政策。另外,要使紡織機械專業方向的研究生進入我國紡織機械行業工作,除了培養其對紡織機械行業的關注與興趣以外,還需要紡織機械企業提供與其他行業相比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
為在職人員提供進修機會
在職人員的進修是當前我國紡織機械行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因為針對在職人員的培養方案具有很強的實效性,課程設置充分考慮行業或企業集團的需求,研究課題主要來源于企業,可以促進強產學研合作。目前,在職人員的學位進修主要有工程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兩類,此外,還可以開設非學歷培養的研究生課程班。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側重于工程應用,主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碩士以“進校不離崗位、教學方式靈活、培養方案具有針對性”的特點,適合我紡織機械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工程管理碩士旨在培養掌握系統的管理理論、現代管理方法,以及相關工程領域的專門知識,能獨立擔負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計劃、組織、協調和決策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工程管理人才。此外,高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開設研究生課程班,制定的課程方案應體現企業需求、行業最新理論和技術、行業發展動態等內容,由高校學者、行業專家、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授課。
人才培養需產學研合作
教育部推出的本科層次的“卓越工程師計劃”、研究生層次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已明確規定學生要有足夠的時間到企業實習。因此,需要在企業聯合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研究生實習基地,形成具有紡織機械特色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使學生通過到企業工程實踐,培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積累實踐經驗,提升專業技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職業指向性。
當前,我國高校的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普遍薄弱,工程實踐基地也是培養青年教師工程能力的平臺。青年教師可以作為帶隊教師,協助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實習,其自身也得到鍛煉;青年教師還可以到企業的具體崗位掛職鍛煉,既為企業服務,也鍛煉了自身的工程能力。
對企業來說,建立工程實踐基地有以下好處:一是體現了社會責任,提高了社會影響力;二是增加了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的機會;三是為企業的人才遴選和招聘拓展途徑。
當前,東華大學還聯合全國相關紡織類高校和骨干企業建設的“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優勢,聯合國內外各類創新力量,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逐步成為行業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為我國紡織產業創新人才的集聚和培養搭建了全新的開放式平臺。
我國紡織機械行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國紡織類高校和企業、行業協會的共同參與,需要高校和企業之間進行人才流動,才能在新的形勢下培養出符合我國紡織機械行業需求的各類人才。
更多資訊請關注紡織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