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過快,制造業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壓力,應用工業機器人成為加速制造業升級、重塑制造業優勢的迫切之選。工業機器人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了《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明確提出,我國將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裝備,發展和培育一批高技術產值超過10億元的核心企業;同時,將重點培育發展服務機器人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公共安全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平臺和模塊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務。在政策的扶持下,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制造行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3.7萬臺: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共銷售3.7萬臺
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共銷售3.7萬臺,提前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其中,國產工業機器人實現銷量9597臺,同比增長65.5%,但國產機器人多以三、四軸的工業機器人為主,主要應用在對機器人性能要求相對較低的領域。國外機器人在華銷量達27000臺,以多關節為主,壟斷中國高端市場。當前中國機器人行業,外國產品占據主要份額。國產產品以坐標型、平面多關節型為主,而多關節型以外資產品為主。在應用上國產機器人以涂層居多,相對焊接,基本被外資產品壟斷,這說明中國的產品還主要應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領域,附加值相對較低。
23臺:中國機器人應用密度每萬人23臺
制造業的工業自動化是我國發展必然路徑,我國雖然已經成為制造大國,但是大而不強的印象一直難以有較為明顯的改觀。若要成為制造強國,工業自動化是方向。從工業機器人密度來看,全球制造業機器人密度最高的是韓國,達到每萬人396臺,日本、德國分別為332臺和273臺.而我國機器人仍然遠低于制造業發達國家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臺。我國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巨大的市場空間。再從自動化水平最高、機器人應用最多的汽車行業來看,五大世界先進汽車生產國-日本、德國、法國、美國、意大利的汽車工業機器人密度均達到了每萬人1000臺以上。作為汽車業生產大國的中國,我國汽車工業機器人密度從每萬人52臺增長至213臺,但是較其他汽車生產發達國家而言,汽車產業的自動化空間依然較大。
49家:全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激增至49家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不斷加速,促使國內機器人市場得到爆發增長,全國各地紛紛上馬機器人項目,想在急劇增長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2013年,中國市場總共銷售了36860臺工業機器人,增長41%,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10月17日,2014中國(綿陽)國際先進制造業大會上,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念出這組數據時,臺下一片驚呼。
目前,全國各地紛紛上馬機器人項目,想在急劇增長的市場中分一杯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建和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近40家,相當于平均每個省有超過一家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而更多的園區還在籌備中。
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41%,預計今年這項數據可能接近70%。按一臺重165公斤的工業機器人24萬元的售價計算,2014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收入將超過百億元。火爆的銷售又反過來刺激了生產。各地投資新建機器人項目的熱情被徹底引爆。
13%:國產機器人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只有13%
中國作為機器人最大的市場,缺乏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存在嚴重瓶頸,國產機器人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只有13%,
8000小時
科技部"十二五"服務機器人重點項目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iTR服務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田苗在前述論壇上透露,國產機器人的可靠性較外資品牌仍有很大差距,其壽命只有8000小時,而外資品牌可以達到5萬-10萬小時,主要在于主要傳動結構件的精度上存在缺陷。
3600家:中國機器人企業已達三千多家
中國的強勢出擊,將全球機器人熱潮推升至最高點。原被視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從2009年起,面臨工資上漲、人力短缺,2012年勞動人口比2011年減少345萬,為緩解問題,“十二五”規計劃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就有機器人自動化。
在政策推動下,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頓時火紅起來。據估算年產值達3000萬~5億元人民幣的機器手臂業者就有3000多家。從中央到地方正如火如荼執行“機器換人”項目。
國產機器人產業投資熱情高漲。全國已有上海、重慶等近40個城市相繼提出了打造機器人產業基地的構想,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牽頭成立的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僅15個月,就擁有了涵蓋機器人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工程應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相關企業成員138家。
“機器人引入制造業,不僅提高企業效率及產品質量,也可加快產業跨越式升級,是制造業轉型的必然要求。”沈陽高精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東表示,企業主要是開發與生產數控系統,于兩年前開始研發數控機床用機器人,從去年起投產并陸續銷售100余臺。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十二五”智能機器人主題專家組組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趙杰等專家認為,伴隨著工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機器人市場井噴時代已到來,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已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
企業有一定差距,我國的機器人研發、制造單位應抓住機遇,為我國制造業升級、轉型提供核心動力。
據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預測,2015年,國內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0億元,未來五年會實現三倍增長,2020年將超過30000億元,已成為國家戰略產業。截至2014年9月,國內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3600多家,今年1-3季度增加了385家。
3~5家
按照國家產業目標,到2020年,中國計劃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并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而一位機器人產業公司高管透露,雖然龍頭企業名單未正式公布,但是機器人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上述名單。
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對大智慧通訊社獨家表示,“(龍頭企業名單)哪家企業有實力我們就支持誰。”他并稱,“我們已經為此走訪了如新松機器人、蕪湖埃夫特、廣州數控等多家企業。”
上述高管表示,雖然目前沒有正式公布培育的龍頭企業名單,但是從規模和研發能力上看,包括機器人在內的幾家大型企業實際上入選了扶持名單。
2萬億: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
由于中國有著全球最大勞動力市場,機器人替代空間巨大,受益于“汽車+電子”的雙輪驅動,今年全球工業機器人“位次”有望發生重大變化。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預計,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裝機量將超過日本,達到7萬臺,占到世界總量的30%,未來3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將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而今年中國將一躍成為全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的最大市場。
“2013年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大部分需求將來自于汽車以外的一般制造業。”羅百輝表示,就應用比例而言,根據2007-2011年不同國家機器人的出貨量總和數據,與國外比較,國內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更加集中于汽車行業,比例高達50%,而在3C產品的應用占比僅為14%,遠低于韓國。隨著中國3C行業的發展,機器人在該行業的滲透率或普及程度有望快速提高。
國內一般制造業的自動化需求可能將“三步走”:2008年以前主要是具有國際視野的大企業有需求;2008年后是國內大企業逐漸推動自動化改造;2010年以后會進入第三個階段,廣大中小型制造企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2016年之后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將走向成熟。
36%: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復合增長36%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制造業工人數量在5000萬人左右,而工業機器人傳統替代的領域如汽車、電子、化工及食品等行業的工人數量在3000萬人左右。假設若干年后這些行業的平均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000臺每萬人,則有300萬臺工業機器人的替代空間,按平均每臺30萬元,有9000億元的機器人市場規模,并以1:3帶動整個機器人集成應用市場,則中國機器人產業集群規模超過3.6萬億。
據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推算,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工業機器人36650臺,按機器人平均壽命10年估計,2013年中國機器人保有量約為13萬臺,占世界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的5%左右,在保有量上依然小于2012年日本的31萬臺,美國、德國的16萬臺和韓國的14萬臺,位居世界第五。根據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復合增長36%、日本年復合增長率4%計算,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有望在2017年超越日本達到世界第一。
不難看出,機器人產業在未來幾年內,將成為中國工業領域的一大熱門。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產業之所以火熱,一是政府不斷加大扶持力度,為產業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二是機器人技術成熟,已真正應用到多個領域;三是由于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人口紅利消失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因素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