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器人體驗中心可以想象未來的工廠什么樣:指令首先傳到控制中心,由這個“大腦”給各臺機器人分配工作,像手臂一樣的六軸機器人能完成搬運、焊接工作;像腿一樣的AGV移動機器人能自主規劃路徑移動,并且可以動態調整;有眼睛一樣的并聯機器人能將物品分揀……
能夠實現自動化生產、智能識別、系統操控的工業機器人,正成為不少裝備制造企業解決人力成本上漲壓力的利器,大量的中國制造業企業對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迫切。
2013年東莞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鏈總產值已超200億元。據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介紹,2013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國內機器人使用密度非常低,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不過,中國勞動力成本正在上升,傳統工業機器人成本降低,當兩者的費用趨同時,消費市場將呈現井噴現象。
大好市場在前,國產機器人也開始發力。據羅百輝統計發現,目前全國已有機器人產業園規劃49個,到2015年工業機器人產值可達5000億元以上。天津市到2015年機器人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沈陽撫順新城去年宣布要建全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預計年產值500億元……
許多企業半路轉行“殺進”機器人領域。東莞市普洛匯森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宗保表示,以前做數控機床、自動化裝備的企業大多數采用的是集成創新—即采購國外關鍵零部件在本土企業完成組裝,這樣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另一方面容易形成價格惡性競爭,長期來看,整個機器人行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整合先進機器人技術資源、優化機器人產業環境,培育機器人民族品牌。
2013年被稱為中國機器人的新元年。據統計,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總市場價值高達3000億元人民幣,今年銷量仍可能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長,但未來細分市場增長動力強勁,對機器人呈個性化需求,一種機型“通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總部位于廣東358省道東莞廈崗繁華路段的造裕機器人格外顯眼,進到園區車間可看到一排排往復機器人、六軸坐標機器人,而上到二樓工人們正在忙著裝修一個偌大的機器人展廳,可以想象今后的機器人展會是不需要再像趕集一樣專門抽空去赴會,而只要您經過這個路段都會被吸引進來一探繁華。當記者問起造裕機器人掌門人葉挺先生,什么時候開始著手這個新興行業,讓人驚奇的是,葉先生在8年前就買下了臺灣人經營的“造裕”品牌,并開始由傳統的注塑輔機轉型機器人自動化智能裝備領域。不過,在葉挺總經理看來,未來更大的市場版圖在民用領域,隨著自動化進程的推進,智能制造進入千家萬戶,造裕機器人正在策劃百城千店模式的“造裕餐廳機器人”,有望替代人工去做那些日常性、服務性的工作。
事實上,東莞素有“世界工廠”之稱,近年來,用工荒頻現,制造業名城備受考驗。今年6月,東莞首次提出“機器換人”戰略,提出打造2—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和6—8個智能裝備產業集聚區,增強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動力,引領企業升級。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制造業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第一品牌,作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近年來已由傳統注塑周邊設備領域轉型3D打印、工業機械手、智能打磨機器人、坐標式六軸機器人等智能裝備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服務,近期率先在東莞各鎮區連續路演了六場“做一年回本、買得起的自動化”的機器換人服務活動,引起業界強烈反響。
據拓斯達市場副總黃代波介紹,公司最近與東莞一光電公司共同合作完成了一條LED自動化生產線,實現了機器換人改造,該公司是LED行業的領頭羊之一,從生產線自動化改造后的情況來看,生產效率相對之前提高了600%左右,直接人工相對之前減少了75%,在品質一致性、產品工藝、客戶滿意度上也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在未啟用全自動化生產線之前,一條生產線16人作業,每天能生產3000件左右;而在啟用后,一條生產線只需4人作業,每天能生產21000多件,最高能達24000件。由此可見LED制造業實現機器換人生產能夠不僅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紅利,還能為制造業的科技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