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活動需要大量的服務配套,過去十年,上海培育起了科技服務業,未來它的增長點在哪里?如何契合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需求?答案是:深度融入互聯網。
日前,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主任譚瑞琮表示,將參照消費類電子商務平臺模式,激活科技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創新潛能,預計在此模式下,科技服務業產值將以30%的速度大幅遞增。
機器“連軸轉”最省錢
提高閑置設備利用率,是研發平臺的宗旨。研發平臺建成10年來,已讓7788套大型科學儀器實現了共享,然而閑置在上海幾十萬家中小微企業架子上的小型儀器,卻因為人力物力的限制,難以充分利用。不過,互聯網的普及讓小型儀器共享成為可能,而這也被“有心”企業捕捉到。
上海曼恒數字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周清會就注意到了大量閑置在企業中的3D打印機器。幾乎所有工人都知道,機器“連軸轉”最省錢,3D打印一件物品和十件物品的成本幾乎是一樣的。可大多數3D打印設備,卻在被企業購入之后三天兩頭“睡大覺”。今年,他計劃依托研發平臺,將社會上的3D打印需求“收集”起來,再分發到各個擁有打印能力的單位,讓閑置的機器盡可能都轉起來。
譚瑞琮表示,一批像3D打印平臺的新型子平臺建立起來后,帶動的微小閑置資源將非常可觀。
從“需求者”到“供應者”
與電子商務平臺中大多數人只有消費者一個身份不同,加盟研發平臺的每家企業天生具有“需求者”和“提供者”的雙重身份。而一般中小企業需要5年,才能從“需求者”成長為能夠提供服務的成熟企業。
2007年,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因為在環保型傳感器研發上“卡了殼”,求助研發平臺,最終和同濟大學結了緣。5年后,當新疆上海合作基地需要建一個擁有智能傳感器的養雞場時,研發平臺從資源庫中準確匹配到了左岸芯慧。這時,左岸芯慧從技術“需求者”搖身變成了“供應者”,拿下了為新疆養雞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合同。如何能讓企業更快地從研發服務的“需求者”變成“供應者”?研發平臺正在探索扶持方式。例如,做中藥產品檢測的詩丹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加入了研發平臺下的中藥標準物質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后,通過平臺的資源匹配,服務量5年內翻了30倍。
一個平臺成功與否,關鍵看人氣。目前,研發平臺擁有1103家加盟機構、49.5萬注冊用戶。但譚瑞琮認為還不夠,僅僅依靠以往由研發平臺工作人員牽線搭橋的模式,無法應對更大量級的創新資源的涌入。下一步,他們將目光投向在線科技超市—無論什么規模的企業,都能夠在超市貨架上擺上自己的“商品”(服務),任何有需求的企業只要輕點鼠標,就能實現資源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