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超九成依賴進口,國產高端科學儀器該如何破局?

時間:2022-08-02

來源:上觀新聞

導語: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高端科學儀器是前沿科研的必要條件。中國進口的高端科學儀器有很多來自美國,或者采用關鍵美國技術。

  據報道,中國高端科學儀器的進口依賴度與芯片和石油并列前三,進口依賴度達到90%,比芯片和石油還高。這成為人們的新焦慮點。

  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高端科學儀器是前沿科研的必要條件。中國進口的高端科學儀器有很多來自美國,或者采用關鍵美國技術。在中國科研向高端全面挺進,而美國對中國的封鎖越來越無底線的現在,中國高端科學儀器遭到禁運是很現實的危險,對中國前沿科研的影響不言而喻。

  “什么是高端?”陳建鋼對高端科學儀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政府和企業不能只看重儀器性能指標的高精尖,還要借鑒歐美企業的發展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產品。

  “我發現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有一個很大差別,本土企業在產品開發上往往采取跟隨策略,而外企最關注的是中國政策動向,根據新政策來預測哪些市場會增長。比如幾年前,它們預測土壤污染分析儀器的需求量會增加,就加強了這方面的研發投入。”

  由此可見,研發緊貼市場需求,有望提高常用儀器的國產化率。在此基礎上,本土企業才有更多的資金投入高精尖科學儀器研發。

  一、中國科學儀器方面研發現狀

  中國在中低端科學儀器方面是能夠自給自足的,在品種、質量上也在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不僅因為門檻較低,也因為使用數量較大。只要有足夠市場,入門門檻足夠低,中國制造都能白菜化。

  在高端儀器方面,情況就比較尷尬。市場較小,碎片化嚴重,更加要命的是,“藍籌股”心態嚴重。這好比醫用核磁共振,如果用進口設備照出來有誤診,人們的反應常常是“這東西總是有一定的誤診的”,但要是國產設備做出同樣的診斷,就不一定那么寬容了。這未必是崇洋媚外,而是對已經打出牌子的廠家的信任。這種信任來之不易,是先發者優勢。

  先發者其實也有成長中的陣痛的。但在心理上,那是行業的成長期,有陣痛難免。到先發者已經過了成長期,不再陣痛了,后來者要過自己的成長期的時候。但這是產品的成長期,就行業而言,已經時候成熟期了,用戶對陣痛的忍受度就較低:能不陣痛,誰喜歡陣痛啊,耽擱不起,不就是加幾個錢嗎?

  高端科學儀器不同于一般產品,與科學前沿的聯系很緊密。沒有大量的手工實踐,自動化就無從談起;沒有大量的反復實踐,質量和可靠性就無從談起;沒有大量的應用實踐,應用拓展就無從談起。

  有說法用進口儀器的好處之一是“有地方問問題”,在實驗中卡殼了,可以到國內外相關論壇上問問題,常會有熱心人分享經驗之談,這正是中國在實踐上落后西方的最好寫照。

  落后不丟人,但先進是學不來的,是干出來的。中國科學家們正在學中干、干中學,他們積累起的足夠深厚和廣泛的知識和經驗,才是中國高端科學儀器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二、被歐美長期壟斷

  目前,美歐日等國家幾乎壟斷了全球科研儀器的市場份額。相比于食品、日用以及電子產品等領域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科研儀器領域百億美元的全球市場似乎有些小巫見大巫。不過正是這百億美元的市場,正領航著未來全球科技發展的方向。

  美歐日等國能在科研儀器領域實現壟斷,自然是因其在基礎學科領域的長期深耕,而科研儀器市場也逐漸形成以科技強國為核心的壟斷局面。這片市場的蛋糕就那么大,如果拿不出可以迅速搶占市場份額的產品,那么任何新興公司都將面臨破產的危機。

  能力在諸多行業中可能連中游都算不上。不過人家有成熟的產品和供應鏈體系,哪怕躺在功勞簿上也鮮有挑戰者能搶走它的市場。

  三、缺乏深度解析

  據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科研儀器花費3380億元,而這幾乎與我國芯片研發的投入持平。可更悲催地是,芯片技術尚可以加大研發力度突破封鎖,而科研儀器領域想要突破壟斷,那更是連基礎都難以建立。

  我國在科研儀器領域最大的短板在于基礎學科研究領域的落后,要想制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科研儀器,必須事先對要研究的對象進行深度解析。在對研究對象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制造出具備競爭力的產品。

  再者,科研儀器對應的研究對象,一般都具有國際認證標準,而美歐國家長期壟斷科研儀器市場,國際上也多采用美歐認證的測量標準,我國想要突破限制,必須制定符合國際認知的統一標準,并配套制作科研儀器。

  最后,還有一個制約我國科研儀器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企業缺乏對高端儀器研發的信心。我國能夠自主生產的科研儀器大多以低端輔助為主,其中的利潤是很低的,而企業一旦鋌而走險嘗試高端儀器領域,很可能賠的血本無歸。

  四、如何打破依賴進口的困局

  從這里,打破依賴進口的困局從兩個方向入手。

  首先,中國科研正在向最前沿全線挺進,在此過程中,中國科學家會發明自己的新儀器,建立自己的新方法,中國的科學儀器廠家必須把持住機會,積極與學術界合作,放眼長遠。這是拉平起跑線的最好機會。在此期間,只要各方真誠合作,同舟共濟,成長與陣痛都是可以接受的。

  其次,中國的中端科學儀器也會穩步向高端滲透,這已經在大量中國制造百試不爽了。日拱一卒,愚公移山,慢一點,但是扎實。

  比較焦慮的是萬一美國全面禁運,怎么辦?

  這和先進芯片制造一樣,反而打破了依賴進口高端科學儀器的“藍籌股”心理了。成長期也好,陣痛也好,該承受的,都會承受,反而是對中國科學儀器行業的促進。

  中國崛起是全方位的。

  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在大部分領域沖破馬太效應的臨界點,剩余的也在加速沖破。就科學儀器而言,最前沿和中端都沒有多大問題,中端偏高也在被中國日拱一卒地啃下來,現在缺門的是在西方已經成熟但中國還在追趕的高端。但這個缺門是暫態的,在逐漸消失。

  文章來源:晨楓老苑,食在旅途,上觀新聞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