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地震一直是影響較深的自然災害之一,其具有突發性強、破壞性大、防御難度高、持續時間長、易產生次生災害等眾多特點。而幾乎每場地震的發生,都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給每個家庭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因此,關于地震的防災救災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如今這個自動化科技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最有利的手段與工具,機器視覺系統作為現今應用最為廣泛的成像技術,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的進行圖像的獲取、識別、定位等,被廣泛的應用于工業、農業、科研、安全、交通、天文等眾多領域,同時也可以滿足地震災害中的眾多應用需求。
從唐山到玉樹,這些年間我國共遭遇十數次大地震,其中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造成24萬人死亡,地震破壞范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直接財產損失達30億元以上;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造成近9萬人死亡,影響范圍包括震中50千米范圍內的縣城和200千米范圍內的大中城市,直接經濟損失8452億元人民幣;2010年4月14日,玉樹7.1級地震,近2700人死亡,受災面積35862平方公里。
2011年5月12日汶川地震3周年之際,國家地震局公開亮相地震儀器,活動當日現場引來了眾多關注。在地震臺二樓的“儀器室”里擺放著大小十多臺儀器,大的有似大容量冰箱砂層應力儀,小的有似微波爐的質子磁力儀等等。它們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通過機器視覺監測技術來實時監測砂層應力變化和地磁場變化的。據介紹,這些儀器靈敏度都非常高,地球潮汐出現10的負8次方變化都能監測得到,同時,還可實現對地震災害的監測與防患。
有了機器視覺系統的技術支持,無論是汶川,還是玉樹,在災難發生的4小時后,我們就可以通過媒體看到衛星遙感影像,了解到受災情況以及救援情況。同時,在幾小時內救援中心就可明確受災最重地區和范圍,并立即派出專業救援隊伍,安排適合的救援設備與物資,及時營救。在營救過程中,更是可以通過利用機器視覺熱成像技術有效地提高搜救速度,把握住救援的每一秒珍貴時間。
此外,地震災害發生后,及時正確的醫療救援也是非常關鍵的。而機器視覺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醫療影像技術經歷了100多年發展,從傳統X-射線成像、醫療數字成像到影像網絡,特別是近10年來機器視覺數字影像網絡化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在地震醫療救援中,醫療隊伍可以通過現場的機器視覺數字影像技術,實時的聯絡醫療專家,及時的解決醫療難題,大大提高了救援速度。獲取更多相關信息,敬請登陸:中國機器視覺商城 www.china-vision.com.cn 咨詢熱線:4000-4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