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紡機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均呈現小幅增長的態勢,但是,企業的實際情況卻與數字有很大的落差。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上半年銷售能夠保持增長的紡機企業少之又少,能夠與上年持平已實屬不易,大多數企業的銷售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特別是棉紡設備生產企業平均銷售下降約30%左右。
棉價波動殃及上游
2013年年底,長期困擾我國紡織行業的棉花收儲辦法即將取消并改為對棉農直補的消息,曾一度讓紡織和紡機企業興奮不已,并對2014年的市場充滿了期待。然而,至今棉花價格直補細則遲遲未能出臺,同時國際棉價又頻繁波動、降價,國內外棉花價格差距繼續拉大,致使紡織企業今年以來的生產經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多數企業開工不足,產銷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紡織行業的上游——紡機行業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各類紡機設備銷售鮮有亮點。
由于機械制造行業的特殊性,大多數訂單有3~6個月的交貨期,所以,今年上半年紡機行業經濟運行的統計數字很大一部分反映的是去年的銷售情況。而今年以來市場進一步惡化了,統計數字顯然還沒跟得上。也就是說多數紡機企業的生產銷售屢行的是上一年接轉下來的訂單。即使這樣,還是有許多企業推遲提貨。上半年,紡機企業新增訂單明顯下降,就連特呂茨勒這樣的公司,以往都是用戶下了訂單,搶著交訂金,最早也得半年以后才能提貨,而如今他們手里的訂單也不過維持一兩個月的生產。
從今年紡機企業的生產經營來看,兩極分化現象愈加突出。江蘇紡機行業統計的33家企業,其上半年的產值和銷售占到全省紡機行業的80%。而據不完全統計,江蘇大大小小的紡機企業加起來約700多家,也就是說,700左右家紡機企業的銷售收入才占江蘇省紡機行業銷售收入的20%左右,其中多數企業因產品雷同、缺乏競爭力而處于停產的邊緣,或將退出紡機行業。
江蘇是我國紡機行業的重點省份,其行業企業的發展特點也可以代表我國紡機行業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那就是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出口挽救企業訂單
毫無疑問,出口是我國紡機行業今年最大的亮點。前6個月,我國紡織機械出口14.62億美元,同比增長24.52%。今年6月份的中國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上蜂擁而至的東南亞客戶也印證了這一點,許多國內的紡機企業在展會上收獲了不少來自東南亞企業的訂單。
出口增長,這一方面是因為國產紡織機械的制造水平不斷提高,中低檔設備的性價比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尼等國家紡織的崛起,也為我國紡機企業創造了機會。這些國家憑借本國自由的棉花貿易政策,在棉花原料成本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當我國紡織行業因棉花差價拉大,而發展一再受阻的時候,這些國家乘機搶占了一部分市場,正所謂此消彼漲。當然,也正是這些國家紡織行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我國紡機設備的出口。
在今年上半年出口的紡機設備中,織機的出口同比增長最多,達到了68%。這幾年在國內市場銷售一直很好的必佳樂(蘇州)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今年國內銷售同比下降了約50%左右,而出口則增加了近10%。同樣,以中國為主要市場的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銷售也較上年下降了約30%,但設備銷往全球市場的史陶比爾總公司今年上半年的銷售卻提高了10%以上。
不僅外資企業如此,國內織機企業今年也是出口好于內銷,無錫絲普蘭噴氣織機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國內市場銷售明顯下滑,出口則同比提高了兩倍。青島德爾德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國內銷售更是下降了約80%,而國外銷量則增長了約50%。
今年上半年除化纖和非織造設備以外,紡紗、織造、針織、印染設備以及器材的出口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市場的不足。
換檔降速是新常態
今年以來,盡管紡機市場形勢不好,甚至有人認為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情況更加糟糕。但是,多數紡機企業對此并不驚訝、恐慌,既沒有叫苦,也沒有報怨,而是對市場多了一份清醒的認識,對行業未來的發展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紡機行業發展的換檔降速就是一種新常態。”面對未來的市場,許多企業家認為,即使紡織市場回暖,紡機訂單回升,紡機每年的增量也不過600萬~700萬錠左右,而且其需求結構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以前的產品將逐漸被市場所淘汰。
從2011年開始,我國紡機行業的發展就呈現出四個突出的變化:一是伴隨著我國紡織行規模擴張的放慢,紡機產品的市場銷售從規模增長開始轉向更新改造,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細紗機的銷售從過去的每年1000萬錠下降到600多萬錠,而且接近一半是帶集體落紗的細紗機長車。其次,紡織行業以少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為標志的產業升級進度加快,紡機企業為了配合紡織企業的需求,也積極開發自動化、智能化的紡機設備。第三,我國紡織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向產業用紡織品傾斜。紡機企業關注到了這一變化,已經逐漸有企業開始向開發生產無紡布用的針刺、水刺、紡粘等設備及用于加工產業用紡織品的特殊織造設備等轉變。第四,節能減排是我國紡織工業發展中的難點和焦點,紡機企業也有意識地在設備上加以改進,力爭從源頭上幫助紡織企業達到節能減排指標。
平常心應對新常態
“順應紡織行業的發展,換檔降速、調整結構,不斷創新、關注環保,這些構成了紡機行業發展的新常態。只有認清新常態,順應新轉變,行業才能保持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采訪中,這顯然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面對今年冷清的市場,企業家們才能表現得平靜、從容。
在大多數企業家看來,為了適應行業發展的新常態,紡機企業目前需要積極地武裝和提高自己,讓企業有能力跟上紡織行業的變化。記者了解到,一些國內重點紡機企業在這方面已經領先一步。特別是在今年資金如此困難、訂單尚未有明顯回升跡象的情況下,常州同和紡織機械公司、常州五洋紡織機械公司等企業仍斥巨資引進日本的加工中心,打造數字化的工廠,進一步提高基礎制造能力,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據了解,同和公司計劃投資8億元用于建立數字化工廠,僅購買設備就花掉了3.9億元。
還有一些企業則在訂單不飽滿的情況下,投入力量進行新產品的研發,為今后的發展做好準備。比如,經緯紡機公司、青島環球紡機公司等企業正在進一步研發智能化、自動化的粗細絡聯合智能生產線,從而滿足紡織企業建立數字化紡紗工廠的要求。泰安康平納機械有限公司、常州宏大電氣有限公司則在自動染紗成套設備以及在線檢測技術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正積極向紡織企業進行技術推廣。另外,還有一些化纖設備生產企業正在加緊研發差別化、仿真化滌綸纖維,溶劑法纖維素纖維錦綸纖維以及碳纖維、芳綸高強纖維的生產工藝和裝備等。
這些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對于我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將起到革命性的作用,同時也將紡機行業的產品結構調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而這一切的轉變,從2014年的市場低潮期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