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8月17日,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醫用儀器設備展覽會暨技術交流會將召開。
“我們承認,國產產品確實與‘GPS’同樣技術參數的產品質量上有差距,但現在外資企業宣稱的一些詆毀國產產品論調是不正確的、而且也不符合事實。”國內僅有的幾家生產大型醫療診療設備企業老總、醫療器械監管人員在“醫療器械質量萬里行”活動上,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紛紛作上述表示。
GPS是大型醫用設備界對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這三家跨國企業的簡稱,這三家企業的英語首字母恰巧可組合為“GPS”。
“二至三年就有技術革新”
廣州一家民營醫院相關人員告訴《經濟參考報》,GE公司人員在做市場營銷時告訴他們,GE設備二至三年就有技術革新,為了提高看片質量,最好要選用最新的設備。大型診療設備的生命周期真的只有二至三年的時間嗎?
“沒有一家公司敢公開說,自己的產品二至三年能有一次較大的技術革新和進步。尤其是醫療器械企業行業沒有、也不可能出現如此高頻率的產品更新速度。”東軟集團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總裁江根苗指出,核磁共振、CT的常規生命周期為八年左右,如果維護使用得當,其生命周期可以延長至15年。“一個型號的大型醫療診療設備從研發、生產、上市最快也需要經歷八年左右的時間。如果二至三年就被新品代替了,那只能說明該產品研發設計時出現了問題。”
浙江鑫高益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大建也反對這一論調,他指出不斷更新的背后是經濟利益在作祟。
“超導會取代永磁”
國產很多廠家生產的核磁共振以永磁為主,只有少數企業生產超導核磁共振。有業內人士稱:“永磁代表了落后,以后早晚會被超導取代。”
超導核磁共振產生磁場的方式不同,利用高溫超導材料制成的線圈產生高場強穩定磁場。永磁核磁共振一般采用鐵磁材料充磁之后形成磁場。目前,GE、飛利浦等公司都采取的是超導技術做核磁共振設備,國內多數企業采用永磁生產核磁共振器械。
“盡管我們也在研發超導產品,但這是跨國公司鼓吹的論調。永磁型磁共振早在十多年前就是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大型醫療設備,也是目前唯一在中國國內醫療衛生機構配置的大型醫療設備中還能占有一席之地的狹縫區域。”深圳安科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朱黎明透露,在國內永磁核磁共振銷售很好的時候,西門子等跨國公司看到了商機,可他們沒有研發成功此類產品。因此,為了占有中國市場,西門子選擇并購了深圳的一家生產永磁核磁共振的企業。
高大建認為,永磁不會被超導所取代,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市場。“超導采取圓筒式設計,讓有些患者產生恐懼感,也不適用于肥胖患者;而永磁采取開放式外形設計,避免了超導的這些缺點。因此在國外對這部分患者都使用永磁核磁共振設備。”
《經濟參考報》了解到,GPS超導產品在國內的售價約為1200萬元左右,每年的維護費用約為100萬元;永磁核磁共振售價200萬元到400萬元,每年幾乎不需要維護費。
“圖像成像不清晰”
很多醫院都不愿接受國產大型診療設備,他們和外資企業推銷人員都有一個共同的論調:國產設備質量不好,圖像成像不清晰。
國內知名企業負責人都稱“我們承認,國產產品確實與‘GPS’同樣技術參數的產品質量上有差距,但現在社會上盛傳的一些詆毀國產產品論調是不正確的、而且也不符合事實。”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食藥監督局相關人員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我們用這種形式來對比國產品牌與進口品牌。很長時間沒使用國產設備,用過之后才知道成像效果、質量等方面比我們想象中的好。”沈陽軍區總醫院放射科副主任朱洪峰說,“常規診斷和檢查用東軟設備完全能滿足臨床需求,只是鑒別體內腫瘤等病變才需用GE的設備。”
更多資訊請關注醫療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