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計算機如何為工業“嵌入”智慧能量

時間:2014-08-1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融合將是重要的趨勢。馮文智透露,目前在工業存儲領域要滿足用戶對安全性、穩定性和個性化的需求,他們正在更多地與應用軟件合作伙伴合作,在SSD中搭配更多的加速、加密等周邊應用來滿足用戶,實現雙贏。

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物聯網等這些創新應用和創新需求的不斷涌現,對基礎芯片、軟件、嵌入式系統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和挑戰。如何能加速應用從概念發展為規模市場的過程?工業計算機如何給工業注入“智慧”的能量?如何讓物聯網從“看起來美”變成“現實美”?未來的嵌入式系統如何發展?8月6日至8日,第三屆工業計算機與嵌入式系統展在深圳舉行,展會云集了大量工業計算機與嵌入式系統的解決方案提供商,《中國電子報》記者對展會進行了幾天的采訪,希望從中找到產業演變的“蛛絲馬跡”。

深挖工控與物聯網的落地思路

目前整個工業界對工業計算機和嵌入式系統的需求進入平緩增長的狀態。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地推動工業向工業4.0轉型升級。中國有龐大的工業體量,大量的工業企業都面臨著向4.0更“智能化”的工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認為:“工業4.0戰略的核心就是通過CPS網絡實現人、設備、產品的實時連通、相互識別和有效交流,從而構建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應該說,推進工業4.0發展對工業計算機、嵌入式系統、大數據都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但是記者在展會采訪時所感受到的以上需求卻并非如外界所想象中那般“熱烈”。深圳市研創科技有限公司的林世豐對《中國電子報》記者坦言,目前整個工業界對工業計算機和嵌入式系統的需求進入一個平緩增長的狀態,正如在市場上我們看到工廠數量的增長也不是爆發式的一樣。

深圳市金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產品中心的技術支持總監馮文智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盡管正在進入的大數據時代讓工業界對大容量、高性能的存儲需要在增長,但工業存儲的需求也會是一個漸進式增長的市場。它很難像消費市場的增長一樣迅猛,更多會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的需求。

事實上要滿足工業企業的”智能化“升級需求,工業計算機和嵌入式領域都需要多“動腦子”,而不僅僅是在原有需求上徘徊。深圳市朗銳科技集團CEO蔡高升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坦言,滿足工業企業的需求很多時候要跳出原有的路子,要有“深挖”、“整合”、“系統”、“開放”的思路,需要新的靈感。他以吊車和電梯為例,無論是吊車還是電梯的工作都與重量、運動、安全有關,如果能夠在重量與運動和震動中找出規律與關聯性,就能夠實現安全智能控制,這其中就有新的機會,而研發出這樣的產品與技術不僅僅是在這兩個領域有市場,在所有與重量、運動和需要安全控制的領域都有機會。事實上,市場是需要去創造的,記者曾在青島采訪過某紡織裝備企業的CEO,他也坦言,他們公司最受客戶青睞而且有更高附加值的紡織裝備,其實是他們獨創的能夠將紡織流程整合,讓紡織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集成新設備。

記者在展覽大廳中注意到朗銳集團,是因為這家企業的展位背板語是“智能系統的創新工廠、物聯網應用的孵化器”,在眾多“技術”與“解決方案”的廣告標語中顯得格外另類。郎銳集團同樣提供物聯網技術解決方案和系統設計方案,但蔡高升認為,現在物聯網的客戶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解決方案,更需要一整套從應用到可持續運營的落地思路,所以他們首先是幫客戶想清楚了可持續運營帶來市場回報的商業邏輯,然后才提供落地的技術解決方案,只有這樣,客戶才有可能為物聯網買單,物聯網項目才會從“看起來美”變成“現實美”。他認為,物聯網是需要分很多步走的,第一步一定要解決“剛需”,要幫客戶看到實實在在的回報,才有可能讓客戶接受,才有可能從“自動化”進入“物聯化”,而這過程有很多步要走。僅僅以農業養殖為例,比如為養豬的農戶提供解決方案,第一步需要用自動化設備幫農戶解決給料與刨糞等“苦活”、“累活”,將他們從中解脫,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各種感應檢測的第二步,利用數據來優化養殖,利用數據來創造更多服務。

“解決‘剛需’是啟動市場的關鍵。”飛思卡爾亞太區業務拓展與市場經理李星宇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對于眼下被炒得很熱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很多應用設備廠商目前還主要將眼光聚焦在健康的“保健”市場,這就像是給真正需要治病的病人提供“保健藥”而不是“處方藥”一樣,難以對癥、難以解決市場的痛點。不久前,飛思卡爾的CEO演示了ORCAM公司基于飛思卡爾I.MX6處理器的智能眼鏡,因為眼鏡內有攝像頭模組和語音模組,能夠用攝像頭捕捉圖像,當手指指向內容時攝像頭自動聚焦后讀出所指的內容,可以幫助弱視人群識別交通信號、過境標志,識別日常物品,閱讀任何印刷文字,并轉化為語音播放的方式來方便弱視人群的使用。全球目前有2億弱視人群,這樣的可穿戴設備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必需品”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保健品”。所以希望更多的設備公司能夠去挖掘市場的種種“剛需”。

基礎芯片和各種工具將更靈活

應用市場面臨用戶接受度不高,市場碎片化和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等挑戰。

蔡高升坦言,目前他們在前端深耕各種應用市場,面臨比較大的挑戰:除了用戶接受程度不高之外,還有市場碎片化和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等問題。朗銳所面臨的難題應該說代表了大部分可穿戴、物聯網等應用公司所面臨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對上游的基礎芯片相關軟件和工具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

李星宇認為解決這樣的問題,標準化和開放是兩個關鍵原則。7月15日,谷歌旗下的Nest聯合三星、ARM、飛思卡爾、芯科實驗室、BigAssFans、Yale等共同推出了Thread標準,Thread是一種基于IP的安全網絡協議,用來連接家里的智能產品。相對于其他物聯網標準,它強調更加安全、更低耗能,而且兼容其他的原有標準。在李星宇看來,未來物聯網的標準必須是兼容并包的,而且要滿足下游應用設備廠商對靈活性和多樣化的需求,他認為要使基礎芯片有更小的封裝尺寸、更高的能效和特性集成以及更好的可擴展性和更豐富的支持工具,不久前飛思卡爾推出了KL03,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推出的產品,這也是全球目前最小的ARMcortexMCU,無論是在尺寸上還是在功耗以及可擴展性上都是業界目前最優的。李星宇坦言,現在的物聯網產業和早期的PC產業很像,未來一定會進入到更標準化、更開放的階段,而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也將呈現出“去硬件化”的特征。

“無論是正在進入的物聯網時代,還是正在推進的工業4.0,都意味著工業計算機與嵌入式系統正在進入‘長尾市場’,即量不大,而且需求更個性化和定制化。”賽靈思亞太區zynq業務拓展經理羅霖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這要求基礎芯片的發展必須走向平臺化、SoC和全可編程,從開發語言上看,也正在向更高級的編程語言轉移,包括C語言、Java語言等,開發工具與開發平臺的方向必須是能夠提升開發效率減少開發流程的,比如圖形化設計等。

美國國家儀器公司(NI)中國技術市場工程師崔鵬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與羅霖相似的觀點。基于應用市場的變化,他認為基礎芯片一定會走向平臺化,從分散走向集成,才能夠滿足用戶對更高性能和更大吞吐量計算的需求。

賽靈思ISM市場營銷經理林逸芳認為,未來一定是分布式的智能時代,必然要求在各個節點、網絡等各個層面都必須具備智能計算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在后端,也正是在這樣的需求驅使下,必須考慮究竟在哪些節點哪些設備上實現智能化能夠有更好的性價比,這也對測量工具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記者在展臺看到一家來自德國的賽靈思合作伙伴所展示的測試方案中,已經可以在同一環境中、同一平臺中,同時測量軟件實現和硬件實現的不同效果。

融合將是重要的趨勢。馮文智透露,目前在工業存儲領域要滿足用戶對安全性、穩定性和個性化的需求,他們正在更多地與應用軟件合作伙伴合作,在SSD中搭配更多的加速、加密等周邊應用來滿足用戶,實現雙贏。據李星宇透露,飛思卡爾也是在去年與ARM及Oracle聯手,為物聯網服務提供商和邊緣節點開發人員提供更多的細分市場解決方案組合,以響應市場需求。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