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器械在價格上占據優勢,國內醫院還是非常期望國產醫療器械真正有所突破,能夠與國外壟斷企業相抗衡,這對購買方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7月初,在無錫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開展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開放日”活動中,參觀醫療器械企業的人們發現,無錫作為醫療器械生產的大基地,很多國產醫療器械能夠進入歐美市場,卻難進國內醫院。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已經成為了目前我國醫械市場的常見現象,并且很多參與招標的醫械生產商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那就是難跨“醫院門”,出現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
進口醫械蠶食國內市場
作為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醫療工具,醫療器械與藥品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整個醫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醫療機構對于醫械的采購和使用都十分看重。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醫療器械貿易總額達343.1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93.35億美元,進口額為149.75億美元。2013年,我國從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醫療器械。
目前,世界醫療器械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我國醫療器械進口也緊隨其后,醫療機構的眾多大型醫療器械已被進口大品牌壟斷。
比如核磁共振(MR)、CT、分子影像(PET-CT)等技術高度密集設備,幾乎被通用電氣(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三家跨國企業壟斷,三家企業英語首字母組合在一起構成了高端醫療設備領域的“GPS神話”。
的確,記者在調查走訪時也發現,國內眾多三甲醫院采用的醫療器械多為進口,尤其是大型高端醫械,難見國產產品身影。
“我們醫院放射類、超聲、血透、檢驗等高端醫療設備100%采用進口大品牌產品。”北京某三甲醫院醫學工程處李姓工程師告訴記者。
多重原因導致
無錫作為全國超聲研發生產基地,其中,無錫祥生醫學影像有限責任公司的出口量穩居國產超聲前三名,產品六成以上均銷往國外,其中不乏歐美市場,但在國內大醫院醫療器械招標時,卻并不被看好。
“這個主要還是由于國產醫療器械在國內起步晚,從觀念上,國內醫院普遍認為國外醫械技術更好。”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某區域經理徐金龍表示,使用像西門子等國外高端醫療設備已經成為國內大型三甲醫院固定的使用習慣。
但實際上,在徐金龍看來,國內一些醫械已經逐漸接近國際水平,在個別領域甚至已經取得領先技術,這些物美價廉的產品越來越多地出口到國外。
比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的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國產高端醫療影像設備就已經在國際上嶄露鋒芒。
不過,李工程師也向記者坦言:“醫院曾經購買過國產醫療設備,由于醫院門診量巨大,使用次數多,質量上明顯感覺國產設備要弱一些,并且,國外醫械的售后服務響應速度快,解決問題也很及時。”
究其原因,李工程師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醫療器械的研究機構比較缺乏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進而導致國產醫療器械的整體技術水平不高,模仿居多,新品研發滯后,產品更新較慢等問題。
“國外大型醫療器械公司對中國企業進行技術封鎖,國內政府和企業對自主研發的重視程度和投入不足等多種原因致使目前國內自主研發生產能力困難,短時間難以掌握高精尖技術,進而造成國內高端醫療器械市場基本被國外廠家壟斷,這也提升了就醫成本,從而加重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徐金龍表示。
鑒于此,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與信息司司長侯巖認為:“大力發展國產醫療設備,對降低醫療成本、緩解人民群眾‘看病貴’、促進新興產業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何成為“香餑餑”
嚴峻的現實,并沒有阻止樂觀人士對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期望,甚至有人估計,未來幾年,中國將超越日本,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那么,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國產醫械如何跨進“醫院門”,分享國內醫械市場的一杯羹呢?
面對記者的提問,徐金龍表示:“要想成為醫院選擇的‘香餑餑’,最根本的還是應該著力于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推出有競爭力的醫械產品。其次,國內生產醫械的廠家太多,低端產品競爭比較激烈,有損市場健康發展,如果有行業協會或政府來主導廠家形成兼容并包,將力量集中起來,擰成主要的幾股繩,可能會改變這一現狀。”
李工程師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醫療器械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工業,高技術的研制靠某個單一企業恐難完成,這就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精選優質企業,投入資金,集中攻關,打破國內市場里醫械制造商泛濫的狀況”。
業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直言:“國家政策可以對已經進入國際市場的國產品牌器械給予支持,比如實行財政補貼,豐富融資渠道,如果政府能夠給購買國產醫療器械的醫院提供相應的經濟補貼,相信實際促動作用會更明顯。”
其實,在采訪中,諸多人士也向記者表示期望能夠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進程,推動民族品牌企業發展。
“購買西門子、飛利浦等品牌醫療設備都非常昂貴,而國產醫療器械在價格上占據優勢,國內醫院還是非常期望國產醫療器械真正有所突破,能夠與國外壟斷企業相抗衡,這對購買方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李工程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