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一些行業已經出現了絕對性的過剩,就是隨著我們工業化的完成,有些產能可能到我們最終完成工業化也難以消化,如發電設備目前形成的產能,怎么發展也消化不了這些產能。”工信部副部長蘇波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如是說。
此外,專家指出,我國發電設備和輸配電設備企業之間彼此分割,且新能源發電設備和傳統發電設備企業之間也存在該問題,能夠擁有全領域電力設備制造能力的企業數量幾乎為零。
產能過剩導致設備企業仍陷困局
據中電聯最新數據統計,1-5月份,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1733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59小時,降幅較1-4月份擴大23小時。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1999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17小時,降幅比1-4月份擴大14小時。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處于產能過剩、價格下跌困境中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仍陷困境。
據了解,2013年,我國發電設備產量約1.2億千瓦,約占全球總量的60%。隨著國內電源結構和建設規模的調整,國內市場在今后一段時間預計會穩定在5000萬-6000萬千瓦的年均裝機水平,這就意味著必將產生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而常規火電機組產能過剩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水電設備方面,當前,國內水力發電設備企業(含外資企業)已經具備年產2500-3000萬千瓦的能力,而今后幾年國內年均水電新增裝機需求只有1200-1500萬千瓦左右,2020年以后國內水電設備市場總體需求預計會降到500萬千瓦/年以下,這意味著大量的過剩產能將另覓出路。”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賀建華表示。
隨著核電重啟的呼聲漸強,長期陷于“訂單荒”困境中的核電設備制造企業似乎能迎來曙光。據悉,我國已經具備年產10臺套核電設備的能力。但根據現有信息,我國今后每年的核電市場預期為2-3臺機組,未來核電裝備制造的產能必將出現放空現象,且這種現象將會在2014、2015年陸續出現。但從目前看,國內核電裝備市場形勢總體上供大于求。如果核電建設不能做到持續、穩定、均衡,不僅經濟損失巨大,而且會喪失全球背景下的核電新一輪發展機遇。
再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設備行業,雖然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激勵下,行業“回暖”,但是其價格卻大幅度下跌,即便政府提高了相關電價補貼或加大支持力度,但對于大多數制造企業來說,仍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整合是參與全球競爭的有效途徑
“大量的過剩產能如果無法得到有效釋放,對制造企業來說無疑是天大的災難。”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白文波表示。
產能過剩倒逼電力設備企業轉型升級,眾多設備制造企業轉向尋求多元化布局。一方面加足馬力研發和規模應用大容量、高參數等清潔高效發電設備;另一方面從以傳統火電設備為主的經營模式過渡到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等多電并舉的模式。此外,在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國際市場。
據悉,我國電力設備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占有率逐年攀升,已經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舉例來說,我國水電設備、光伏產品、高壓開關產品大批量走出國門,以優異的性能和高可靠性為巴西世界杯比賽場館和城市居民用電提供了保障,這意味著西方國家開始慢慢打消對我國電力裝備的質疑,并開始逐步接納。
但是,雖說我國電力設備企業已初具競爭力,但近十幾年來數十萬億的電力投資仍未能培養出像國際巨頭通用電氣、西門子那樣擁有全領域電力設備制造能力的企業。再看輸配電領域,目前我國該領域的設備企業也是彼此分割,形不成合力,無法集中精力開拓海外市場。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全球能源設備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是系統能力的競爭,智能化的競爭,考驗的絕非是單個設備制造企業的設計、研發及建設能力。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阿爾斯通競購戰,對于國內該領域的企業來說絕不應僅是抱著觀望的態度,通用電氣和西門子正是因為知道系統能力競爭的重要性才會競購阿爾斯通,而我國的電力設備企業卻仍分散且合力不足,因此必須整合才能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