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江蘇省人民醫院二院院區骨科利用3D打印技術成功完成了一項足踝類手術。目前,該患者已經康復回家。
3D打印出來的“病足”模型
來自安徽的陳女士今年51歲,由于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導致右腳畸形,成一個C的形狀,走路只有腳外側一小部分著地,只要行走超過半小時腳踝內側就疼痛難忍。江蘇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秦曉東查看了陳女士的病足后,決定采用3D打印技術來醫治陳女士的病足。在該院骨科醫生辦公室,記者見到了這臺神奇的3D打印機。它相當于一臺全自動洗衣機大小,打印頭有120°左右的溫度可將直徑1mm左右的打印材料融化成液態,就像蠶吐絲一般將材料一層層按電腦指令堆積起來,打印的速度非常慢,通過一層層精確的堆積,一個3D模型逐漸展現在眼前。
秦曉東主任告訴記者,因為模型完全是根據病人的實際資料打印出來的,其實就是“復制”,對醫生來說,這種3D打印技術就像是“躲在醫生身后的手術助手”。眼見為實的模型可以幫助醫生設計高難手術,進行術前模擬,術中導航,在一些視野受限的手術中,能快速找到患處,將手術風險降至最低。據了解這也是國內第一次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足踝類手術。
記者了解到,未來3D打印技術可以幫助醫生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幫助。例如,對于各類骨折、骨腫瘤切除手術等骨缺損類疾病的治療,醫生可以通過軟件及時把患者的相關數據錄入打印機,采用鈦粉一類的材料,直接定制個性化的、更加符合患者傷情的鋼板,目前,個性化定制鋼板已經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創傷骨科應用于臨床。將來醫生還可以采用人造骨(磷酸鈣或羥基磷灰石)材料直接打印成需要的人骨,對傷口進行修補或者移植到人體上,但是這個過程還需要進一步研發,并且打好的模型在進入人體前如何消毒,也是需要繼續攻克的難題。
據悉,國外目前還有人在研究細胞3D打印,未來通過3D技術有可能打印出心肌組織,肺臟,動靜脈血管等,雖然目前這一技術的應用尚處于試驗階段,但未來有望逐步應用于器官移植手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