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在20世紀的多數時間里代表著美國理想。“三巨頭”意味著數百萬的雇員,汽車公司的領導者定義了現代管理,從阿爾弗雷德·斯隆(AlfredSloan)到“精明小子”(WhizKids)。汽車與文化相互交融,從商店區到多功能休旅車的市郊生活方式由汽車催生而起。
汽車業當下的變革非常引人注目。變革的經驗法則在于,你無法預言它的發生,而如果你是老牌公司,那你時不時就會聽到“變革”二字。
不少跡象顯示,汽車業變革的社會與技術基礎已經成型。
谷歌全新的無人駕駛汽車近期在Code大會上的亮相,帶來了思考同時出現的種種變革跡象的機會,同時也讓人們可以前瞻顛覆該行業的種種變革和未來的交通出行。我發現了幾個指向汽車和交通大變革的跡象。
車載功能的分離
汽車電子業的創新正從硬件轉向軟件,從汽車制造商轉向利用移動平臺打造便利交通功能的創新公司。例如,手機地圖帶有道路和交通狀況的眾包數據,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汽車的娛樂功能也被分離出來,無所不在的平板電腦如今成了后座主要的娛樂工具。通過現代移動平臺提供后,以往基于車載設備或者外設的功能變得更加出色,更加靈活,成本也更低。
這一跡象有兩個變革性元素。首先,對于投入了大量資源根據汽車的“電子組件”制定業務與銷售策略的汽車公司來說,這是一個經濟挑戰。
另一方面,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交通的熟悉度和個性化是來自他們的移動設備,而非汽車本身,這大大提升了汽車過渡的無縫程度。LocalMotion甚至通過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或者其它途徑打開車門,來分解出開車啟動這一最基本的汽車功能。另外,各種各樣原來依賴于特定汽車的功能統統都可以由移動設備提供,從GPS位置到維修提醒。
能源
美國接近一半的石油消耗來自私家車。不管我們找到新方式來抽提石油的速度有多快,我們都終將耗盡該類能源。在美國,高耗能汽車僅出現過兩次銷售低潮(分別發生在1970年代和2006年至2008年)。近期,我們發現SUV和卡車銷量呈現復蘇。諷刺的是,美國汽車廠商占有的競爭優勢,以及卡車和SUV帶來的高利潤,只會進一步提高它們被顛覆的可能性,使得它們對于可替代燃料更無興趣。
眼下的軟件技術的作用遠不止是漸進性地提升可代替能源汽車的設計、制造和分銷。特斯拉已然成了重新思考如何建造與駕駛汽車做法的一個象征。底特律的反應并不令人意外。最近,通用汽車前董事長羅伯·魯茨(BobLutz)在受訪時仍在談論新能源汽車的里程問題和電池爆炸帶來的安全隱患。你大可以否定任何潛在可替代能源,但這么做而不積極地去尋找可行的可替代能源,意味著你很可能將面臨顛覆。
汽車共享模式
擁有汽車會讓人很頭痛。諷刺的是,在可靠性和耐久性上,汽車遠沒有以往那么令人頭疼?,F代汽車,尤其是那些產自日本和德國的汽車,質量極佳,跑了數千英里都依然保持很高的質量。
不過,保險、油費、停車費等問題讓擁有汽車成了令人苦惱的事情,盡管它象征著社會地位,且能夠帶來便利性。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