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天的訪英行程已接近尾聲,在預計達成的300余億美元商業大單中,英國石油公司(BP公司)與中海油17日晚間簽署的能源大單即涉及200億美元,同期,荷蘭皇家殼牌公司亦宣布與中海油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將兩只“能源大鱷”相提并論,除了在于合作對象都是同一家中國公司——中海油,更重要的共通點在于BP公司和殼牌公司都將在中長期內盯緊中國天然氣消費市場:BP公司將從2019年開始向中海油供應液化天然氣(LNG)3000萬噸;殼牌則表示將共同合作,深耕LNG和其他全球能源項目。
BP公司為何此時簽下這項對中國而言規模驚人的協議?殼牌為何突然發力,將合作提高到戰略層級?
一方面,從需求方來看,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存在著龐大的能源需求,尤其是在中國一再強調能源安全、節能環保的大背景下,天然氣作為更清潔的能源,消費注定呈現增長,這一塊“大蛋糕”務必日益吸引能源大鱷“跑馬圈地”。
現在,全球能源需求加速向亞洲“東移”的趨勢還在延續,中國更是亞洲地區尤其突出的一個能源消費市場。BP公司的調查佐證了21世紀前10年,北美、歐洲等地區的基礎能源消耗量增速僅為0.2%,同期,中國引領亞洲能源消費市場,消費份額10年間從9%增至接近21%。
這一能源消費增長趨勢恐怕將隨著中國保持7%以上的經濟增速而延續下去,本月16日李克強總理在《泰晤士報》上撰文,強調了中國今年有信心達成7.5%的GDP增長目標。
而在能源替代上,本世紀前半葉,各國會越來越青睞于使用天然氣能源,減少石油和煤炭的消費比重,尤其是中國。國際能源署本月10日發布的《天然氣市場中長期展望報告》預測,到2019年,來自電力行業、工業和運輸業的需求,將推動中國的天然氣消費擴張近一倍。
在尚不能一步到位完全依賴清潔能源的條件下,作為石油向清潔能源過渡階段的天然氣,是中國既維持工業大國的生產能力、又緩解降低環境污染壓力的一個選擇。有分析亦預測,未來十年,中國市場上天然氣汽車、天然氣發電都將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期。
另一方面,從供應方分析,今年3月突發的烏克蘭危機,作為一個地緣政治因素,加劇了“能源大鱷”在對華能源供給份額上的爭奪。
烏克蘭危機在天然氣供給問題上持續發酵,盡管本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表示中斷對烏克蘭供應天然氣將不影響其對歐洲市場的天然氣供應,但歐洲的小算盤早已打好,正籌劃著如何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以求孤立俄羅斯。這種情勢下,俄羅斯能源出口戰略隨即調頭向東,與中國果斷簽署了久而未決的天然氣長期供應協議。
此次BP、殼牌祭出“殺手锏”——天然氣出口大單、戰略同盟邀約,更像是歐洲老牌能源公司應對俄羅斯對中國天然氣供應“提速”的一個果斷反應與正面回擊。18日,俄氣副總裁在莫斯科不落人后,公布消息稱,該公司已經和中國方面就250億美元的供氣預付款達成協議,最快將在4年后向中國供氣。
此時,如果站在事件外圍,也不難發現,基于頁巖氣開發而成為國際天然氣市場一匹“黑馬”的美國,目前看來,明顯在這場中國能源消費市場的競爭中稍遜一籌。美國批準40多年來首個天然氣出口項目還僅僅是兩年前的事,不知道看到歐洲、俄羅斯動輒數百億美元的對華天然氣供銷合同,會不會也格外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