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人或將幫助人類建天體基地

時間:2014-05-3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人類登陸其他地外天體存在較大的技術難題,但微生物可能不是這樣,微生物甚至可以借助隕石在太陽系內游蕩,一旦抵達合適的天體環境,就可以復蘇,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事實上我們已經在隕石中發現了有機物質的痕跡,地球曾經遭受到嚴重的地外天體“轟炸”,產生的高溫高壓環境促進了生命的演化。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些航天專家認為載人航天探索的前途是光明的,人類在將來某一天有可能遇見外星生物,目前人類已經向月球之外的深空展望,第一站將是火星。來自美國宇航局前宇航員梅·杰米森、工程師亞當·施特爾茨納認為好奇是推動人類深空探索的重要力量,本世紀人類將完成踏上其他行星表面的任務。一旦火星開發獲得突破,那么其他行星將被更大規模探索,并充分利用這些星球上的資源。

施特爾茨納是好奇號火星車的首席工程師,他認為好奇號登陸火星是個里程碑,至少開創了近一噸的行星登陸質量,但好奇號僅僅是個機器人火星車,著陸的負荷達到了15倍重力加速度,這對人類而言是致命的,視網膜會脫落。從好奇號的測試結果表明,未來可進一步研發著陸質量更大的著陸器用來完成載人登陸火星。

人類登陸其他地外天體存在較大的技術難題,但微生物可能不是這樣,微生物甚至可以借助隕石在太陽系內游蕩,一旦抵達合適的天體環境,就可以復蘇,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事實上我們已經在隕石中發現了有機物質的痕跡,地球曾經遭受到嚴重的地外天體“轟炸”,產生的高溫高壓環境促進了生命的演化。科學家認為細菌抵達地外天體后,可能進行重新“裝配”,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隨機繁衍,或許人類的出現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施特爾茨納認為只要人類一直停留在一顆星球上,那么其結果必然將滅絕,我們只能等待著災難的降落,比如小行星撞擊,這些外在的因素足以導致人類滅絕,就像恐龍從地球上消失那樣。從長遠看來,太陽也是有壽命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在太陽出現不穩定前離開太陽系。科學家估計未來人類進軍深空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尤其是生理機能方面,我們將通過基因工程改造基因,使人類可以更快適應空間飛船環境,并能在太空中繁衍,否則只在一顆星球上發展的文明將不會太長遠。

對于何時我們才能統治太陽系,科學家認為我們目前的無人探測器已經抵達太陽系的各大角落,但載人航天僅抵達月球,未來我們將開發新的空間飛行技術,并建立月球和火星基地,此外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和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已經資助建立百年星河計劃,預計22世紀可完成太陽系內多個地外基地的建設,并準備發射恒星際無人飛船。

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在太空探測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隨著人類對外太空的開發步伐的前走,機器人行業也將會迎來巨大的市場!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