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時,有一支家喻戶曉的太陽能電動車隊,它的技術代表了國家的最高水平,隊員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在校大學生。自2003年組建以來,車隊已打造出5輛太陽能汽車,在世界太陽能汽車挑戰賽中一直名列前茅。近日,記者走進比利時荷語區的魯汶大學,近距離了解這支追趕太陽的車隊。
魯汶校園,綠樹環抱,草色青青。在一座灰色大樓內,車隊的研發場地占據了半壁江山。記者眼前一輛平鋪著深灰色太陽能電池板的電動車,像是“天外來客”、新奇可愛。這個體重僅170公斤的“小家伙”長約4米、寬1.8米,高度齊腰,不用一滴汽油、柴油,憑借自身采集的太陽能作為動力,每天能跑七八百千米。
眉清目秀的多那特生于1991年,是車隊駕駛員之一。因為汽車駕駛室空間極為狹小,為減少車體自重、節約能耗,身材瘦小的多那特與另外兩位“苗條型”隊友擔當駕駛重任。去年,他和隊友們參加了在澳大利亞舉行的世界太陽能汽車挑戰賽,用時4天順利跑完3021千米全程,平均時速每小時70—80千米。驕陽的炙烤下,駕駛艙內溫度高達四五十度,每個駕駛員要開滿4個小時才能輪換。“就像坐在火爐里。”但多那特非常享受這種“折磨”,因為這讓他覺得自己“像一名真正的賽車手”。
每兩年,車隊便打造一輛賽車。去年,共有來自23個國家的42支隊伍參賽,魯汶車隊獲得第六名。車隊的最佳戰績是在2007年榮獲亞軍。車隊的作品還經常到世界各地巡展。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比利時館展出的一輛節能環保電動車,正是由魯汶太陽能車隊制造。車隊的多項研發技術還申請了專利并得到實際應用,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來自廣東的徐穗宏是車隊首位中國學生。“我們不僅是技術控,而且是全能團隊。”徐穗宏說,車隊17名隊員各司其職、團結協作。技術部主要負責汽車的設計研發制作,市場部負責籌集資金、預算開支、組織活動、對外聯絡等。“加入車隊后,我的到歷練和成長。”徐穗宏說,在車隊,他既負責跑市場、拉贊助,也要下車間、做手工。
車隊里唯一的女隊員奧瑞麗負責車型設計。在技術攻堅階段,她扎進實驗室,幾個月沒有回家。她說,“為造出一輛理想的賽車,每個人都在挑戰極限、超越自我。”令多那特感觸最深的是團隊意識、協作精神。“從造車到賽車,只有每個環節都精確運轉,才可能成功。工作中有不同意見時,大家會坐在一起坦誠、理性地探討,直到達成共識。”多那特說,不斷提高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將有助于自己在步入社會后,更有勇氣面對復雜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車隊不是孤軍奮戰,學校、企業、工廠、社會為車隊提供了寬闊的發展空間,營造了友善的創新氛圍。車隊董事會成員魁督教授說,按規定,研究生課程需在一年完成。但車隊準備、參加比賽會占用很多時間,因此學校破例允許車隊成員延期一年畢業。學校還推薦了一位教授做車隊的專業顧問,并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支持。
企業也積極呵護年輕人的創新熱情。共有130多家企業以資金或實物等不同方式贊助了車隊,且并不要求多少回報。徐穗宏介紹,這一屆車隊共籌集到150萬歐元,數目相當可觀。當車隊需要制作汽車零件時,許多工廠無償提供了場地和機器設備,并派出有經驗的技師給予指導。
每當新老車隊交替之際,老隊員們會把技術、經驗、資金等全部積累毫無保留地轉交給新隊員,使新車隊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踏步前行。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教育參贊陶洪建說:“魯汶太陽能車隊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鼓勵知識創新、注重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使比利時在微電子技術、生物制藥、電子廢棄物處理、農牧業等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使有1000萬多人口的比利時,贏得了歐洲科技小巨人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