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就要來臨,但科技行家們卻對它褒貶不一。最近幾年,網絡世界已經從電腦、手機和平板延伸到了可穿戴產品、智能家居,這讓許多人興奮不已,但現在不少從業者對這一趨勢感到擔憂,他們的憂慮包括安全和隱私,也涉及人類的尊嚴和社會不平等。
近十年來,華盛頓的智囊團皮尤研究中心一直在對科技行業人員進行跟蹤調查,了解他們對互聯網的看法,其中就包括互聯網之父VintCerf和微軟的社交媒體學者DanahBoyd。調查結果顯示,近些年對物聯網的擔憂日益加深。
破碎的物聯網
調查中,1606名受訪者表示,物聯網有很多潛在好處,語音和手勢控制讓電腦使用更方便,醫療和健康監控器能預防和治療疾病,環境傳感器可以探測污染。但多數人都對物聯網提出警告,安全是其中最受關注的問題。
“多數設備都很容易受到入侵”,皮尤研究中心創辦人JerryMichalski表示,“還可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做一些預料之外的事。”目前,已經有不少聯網的攝像機和路由器受到了入侵,被用來挖礦。隨著聯網設備的增多,這種案件也會頻發。
除了安全,還存在對科技復雜性的擔憂。如果你現在忍受不了手機應用程序的崩潰,那從內衣到汽車都聯網了之后,你狠可能會發瘋。也許我們會生活在一個很多設備不能正常工作,但又沒人知道如何修理它的世界。
只有一部分人富起來
技術的復雜性就會將一些人拋在后面。而且,越是能從物聯網中獲益的國家,可能越負擔不起相關成本,國際通信聯盟中美洲的代表MiguelAlcaine表示。在訪談中,皮尤研究中心的一名項目主管LeeRaine指出,物聯網會讓數字鴻溝擴大,未參與其中的人可能會被完全隔絕開來,比如你可能需要一個特殊的設備才能在便利店購物,你可以向售貨員求情,如果那時還有這種崗位的話。
同時,有人也會認為物聯網是反人類的。辦公室裝上攝像頭已經讓不少人感受難受,如果辦公智能設備普及開來,是不是就沒法工作了?可穿戴設備也會讓不少讓感到缺乏隱私,讓人退化成數字的集合,你不再是你,而是收集到的一連串數字。圣地亞哥梅莎學院教授PeterR.Jacoby表示,到2025年我們可能就沒有隱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