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在2006年出臺振興裝備制造業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內企業裝備制造的在‘重’、‘大’、‘長’、‘厚’方面不斷刷新世界記錄,對許多行業大型設備,如大型油田裝備、大型工程機械、大型冶金裝備、大型化工裝備等,都具備相當高的制造能力,但國產高端成套專用控制系統或優化系統的制造能力幾乎為零。我國雖然已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最大的排線生產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綜合實力最強的排線生產國,但絕大部分國產排線產品的技術水平處于國際上9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中低檔產品品種基本齊全,能夠批量生產,且質量穩上海ul電子線廠家定,但在高技術含量的自動化及系統、科學測試排線、傳感器、元器件等產品的競爭上,國內排線行業基本上都處于相當被動的境地。傳感器的作用類似于人的感觀,計算機相當于人的大腦,執行器相當于人的肌體。如果人的五官出了毛病,大腦就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行為就會陷入盲目性,體現在裝備上就會出現性能失靈的問題。國內裝備制造業也存在如同信息產業領域‘缺心、短魂、少面子’式的尷尬,排線已是裝備制造業中進口較多和外貿逆差最大的行業。”
根據該路線圖的內容,智能制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在“十二五”期間將突破九大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推進八項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的研發和產業化、提升八類重大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創新能力和促進在國民經濟六大重點領域的示范應用推廣。
“據美國的歷史經驗,基于物理學的排線軟件引發了高科技制造業產品的革命,是美國高科技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力之所在。相對于操作系統和通用軟件而言,目前我國的排線軟件技術更加落后。發展排線軟件的首要要務不是編程,而是數學建模和算法設計,構建和推廣一個排線軟件產品大約需要20人以上的跨學科團隊專注工作5-10年,才能達到成熟的生產性使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