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現場:
廠房即將封頂,安裝設備進入尾聲
焊接焚燒爐外圍的鋼板要從頂層往下施工,樓層越低說明施工進入了尾聲。60歲的牟克福站在10多米高的施工平臺上,看著眼前這座龐然大物,回味著這座爐子有多少零部件是自己背、挑、扛、拉上去的。“乓乓”兩下敲擊將略微粘連的鋼板分開后,麻利的用繩子套好后便挑著往上爬,口里喊著自己習慣已久的號子。在這里打工640多天,50米高的廠房躍然于眼前,80畝寬的廠區豁然在腳下,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一樣,充滿了自豪感。
沿著老牟的身影往上看,廠房的房頂已完成骨架施工即將封頂,整個廠區建筑框架結構基本完工。接下來,將按照一批電氣、鍋爐、焚燒爐等設備,即將對單機設備進行調試。
沿著老牟的身影向下看,十幾個工人正在人工吊裝400多噸重的煙氣除塵器,統一且清脆的葫蘆聲讓這臺“大家伙”來到了三層樓的高度,之后還要經過一系列施工程序,才能將其最終安放。
而在一旁的焚燒爐里,工人們正在貼隔熱磚,目的在于將熱度全部集中于爐內,防止外圍鋼板溫度太高變形。而等到這一切都安裝調試完工,試運行的時間節點也將到來。
“以前人一樣粗的管道堆放了幾層樓那么高,現在基本都安裝完了。”負責人表示,施工的過程,在腦海中想起來像快進的電視鏡頭,要是前幾個月來,平臺周圍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如今這些管道及零部件都去了該去的地方。
B連線:
日處理垃圾800噸,焚燒產生新價值
今后,市民家中每一袋生活垃圾將有了新去處,也將產生新價值。垃圾焚燒發電,顧名思義使用生活垃圾焚燒后產生電力,但也不是人們想象的隨意焚燒那么簡單。為了能適應萬州及渝東北地區的氣候及垃圾特征,負責發電的三峰環保發電公司在開工之前就對萬州城區的生活垃圾進行了隨機抽樣,對其熱值進行測評,然后針對抽樣結果設計焚燒爐并改進焚燒技術。
“產生的電力最終將并入國家電網,統一調度。”現場負責人介紹,除了產生電力外,更大的價值在于社會效益。焚燒發電的方式一舉打破了深坑填埋方式,由此進入資源循環再利用階段。比如家庭中的一個塑料袋,使用后屬于白色垃圾進行填埋,而使用焚燒方式后,白色垃圾就成為一種新資源。焚燒發電廠每日要處理800余噸垃圾,不光針對萬州城區,也同樣針對其他區縣。
此外,通過對德國技術的改進,焚燒后產生的廢水和廢氣都經過有效處理,都能達標排放。廢水要經過先進的膜處理讓其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后排出,如礦泉水一樣清澈。而廢氣的處理技術則更嚴格,不僅要在爐內800℃高溫停留2秒以上,還要噴灑活性炭進行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