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相關部門獲悉,沈陽市計劃建設老虎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時間,“垃圾能發電”這個新鮮事兒,改變了人們對垃圾的原始認識,成為熱議話題。
目前,沈陽市九個區平均每天的生活垃圾產量為7192噸,6年間生活垃圾日產量增長了近一倍。這些垃圾全部被運到老虎沖和大辛兩座垃圾處理場,采用填埋方式處理。填埋場日處理量3500噸。由此可見,兩大垃圾處理場已超負荷處理垃圾。處理方式單一,處理成本較為低廉,但給環境帶來安全隱患。同時,老虎沖的設計填埋使用年限為40年,如今的“超負荷”處理,會縮短其使用年限。
據沈陽市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將在老虎沖和大辛這兩座垃圾處理場,各建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其中老虎沖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垃圾規模為1500噸,大辛廠日處理規模為1800噸。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旦實施,則是沈陽垃圾處理方式的一次升級,為城市垃圾的處理引入新工藝。
據了解,用來焚燒發電的只能是生活垃圾,一些建筑垃圾、醫療廢物垃圾等不可以。如果它們一旦混入生活垃圾中進行焚燒發電,則會影響發電機組的正常運行。
除了垃圾的類別外,“個頭”也有講究。對于一些體積稍大的垃圾,還要經過適當處理減少體積后,才能進入焚燒發電程序。而一些餐廚垃圾,如剩飯剩菜,果皮果殼等,因為含水性較高,則需先進行壓縮水分處理。
垃圾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而如果可將焚燒溫度控制在一定的標準之內,則可將產生的有害氣體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并且優于現行的排放標準。焚燒過程中的高溫控制,可將生活垃圾里的各種細菌有效殺死,且有毒有害的成分,經高溫分解可轉變為無毒無害的物質。
此外,還會配備煙氣凈化裝置,可通過凈化、除塵、脫硫等一系列附屬設施處理,以確保廢氣物的無害排放。
生活垃圾焚燒后,留下的固體物也是有用途的。例如:熔點普遍高于爐內溫度的金屬物質,可以回收利用。燃燒余留的粗渣還可以實現鋪路,制造環保節能磚等。就連焚燒形成的細灰,也可以當做熱傳導介質,保證焚燒垃圾時燃燒均勻等等。
首先,填埋處理垃圾的方式,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而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垃圾焚燒發電,會帶來經濟與環境的雙重效益,有效杜絕“垃圾圍城”的現象發生。
老虎沖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日處理垃圾量計劃在1500噸,則年發電量就可過億度,相當于數萬人一年的用電量,可替代超10萬噸的標準煤,并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千噸,減排溫室二氧化碳排放超10萬噸。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