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紅利衰減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飛速進步,機器人正閃亮登場。前不久在常州舉行的先進機器人技術成果交流暨成果發布會上,機器人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以及來自美國、德國等國的機器人專家,為國內機器人產業把脈問診。
告別人海戰術,機器人2.0時代來臨
機器人的十八般武藝,正深度刷新工業生產格局。富士康計劃2014年擁有100萬臺機器人替代50%的人工;常州本土聲學巨頭瑞聲科技投資10億元使用機器人替代手機訊響器裝配。蔡鶴皋說,每萬名生產工人占有的機器人數量,居全球第一的日本是306臺,韓國287臺,德國253臺,美國130臺,而我國僅為15臺。中國要從制造大國轉型為制造強國,巨大的需求釋放將促使機器人爆發式增長,估計到年底工業機器人裝機數可達10萬臺。
蔡鶴皋曾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點焊機器人。他告訴記者,當前焊接機器人售價已降到20多萬元,可頂替4個焊工,一年即可收回成本。剛剛在武進機器人產業園下線的巨型桁架機器人,長72米、高6.8米,“大手臂”在數控機床前靈活轉動。企業負責人劉金石介紹,以往依靠人工給數控機床上下料,難度很大,而機器人一次就能抓取2噸重物,預計今年可實現銷售1億元。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剛從布魯塞爾參加機器人產業大會歸國。他分析說,機器人已經進入了可以人機合作、靈巧感知的2.0時代,產值有望超過汽車產業。
機器人產業集群年產值有望達到3萬億元
實際上,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我國規劃的重點發展領域。《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發展方向的明確也使得各項補貼政策逐步落實。隨著更多的投資與補貼逐步落實,將會帶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
2012年全球新裝工業機器人18.2萬臺,主機市場80-100億美元,并帶動約3倍左右軟件集成、周邊配套設備、系統工程等系統集成市場,總計約260-330億美元。近幾年,全球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穩步提升,其中亞洲增速較快,在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汽車、電子等使用量較多。其中焊接、搬運兩類機器人應用集中了70%市場份額。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