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洛陽舉辦的一個智能裝備(機器人)主題論壇上獲悉,目前,洛陽市的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已經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主營收入的20.7%。
根據該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洛陽將在2016年底之前,將伊濱產業集聚區、洛陽工業產業集聚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基地。屆時,該市的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有望達到800億元,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在裝備制造業銷售額中所占比重超過30%。
記者采訪時發現,面對日益緊迫的產業轉型升級壓力,洛陽、廣州、重慶、常州、沈陽等地都開始將推動發展機器人產業作為突圍的重點方向。
機器人產業爭奪的背后,是機器人產業的巨大蛋糕。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早在2011年,中國機器人的新安裝量已經超過2萬臺,超過美國和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而到了2014年,隨著招工難的加劇,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開始以25%的年均速度加快發展。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說,預計三年以后,我國市場年需求量將至少突破5萬臺。10年后,中國機器人的年產值將接近3000億元,而機器人產業集群的年產值將達到上萬億元。
不過,雖然機器人產業的需求市場正在旺盛,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指出,目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仍面臨著不小問題,其中,產品的可靠性以及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缺乏,將成為制約中國機器人發展的最大問題。
目前,雖然中國正成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但其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而目前國內的機器人市場中,96%都是使用外國品牌。
面對各地紛紛上馬機器人產業園的熱潮,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提醒說,地方政府應該吸取前些年因各地紛紛上馬風能、太陽能產業最終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的教訓,避免機器人產業成為第二個“風能、太陽能產業”。
羅軍也說,雖然各地對機器人及智能產業高度重視是件好事,但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具備建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區的條件,其中的判斷標準應該取決于三個方面:一要看是否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包括科研資源、產業資源、人才基礎;二是看這個地方是否具有非常龐大的市場輻射能力,通過引進技術,建設基地,形成上下游產業集聚;三是看當地是否具有非常明顯的材料基礎,有材料優勢就有成本優勢。
“如果沒有這三種比較優勢,或者這三種優勢都不是非常明顯,建議就不要盲目介入。”羅軍說。
對于洛陽市的機器人產業如何突圍,屈賢明建議說,當地可以依托傳統的制造業優勢,通過首先發展數控一代裝備和產品,培育精密軸承、齒輪轉動裝置,進而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提升洛陽制造業,并積極培育機器人運用解決方案的集成商。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