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戰略歷史上,能夠將戰略實踐與戰略理論集于一身的戰略家,只有中國的孫子和毛澤東。我們在領會毛澤東戰略理論的時候,會感受到其中內在的說服力、征服力,它們主要不是來自于邏輯推理,而是來自于實際經驗的提煉以及反過來對實際工作有實用價值的指導上。戰略的“略”字,除了人們通常理解的“策略”、“謀略”的意圖之外,它的真正涵義是“大”,即宏觀性,而這種宏觀性首先表現在全局性上。
戰略家的任務就是從全局的高度照顧各個局部的關聯性。依據毛澤東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這樣幾層意思:所謂“全局”,第一,它是超越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更高層次的東西;第二,它要從更高的層次上照顧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的東西;第三,它所照顧的不是各方面和各階段的全部內容,而只是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什么是性質?按照通常的話說,就是起最核心和最關鍵作用的內容和環節。一是他的企業都包括哪些方面?二是他的企業發展都包括哪些階段?三是他準備如何照顧好這些方面和階段?戰略的這種全局性并不是簡單的綜合,而是對具有各種繁雜關系事物的整體抽象。戰略的全局性并不是將幾種所謂好的要素簡單相加,而著眼要素組合的整體效益。
下棋時,戰略家遠優于戰術家,前者能夠洞察并操縱局勢和位置。 戰略的全局性,突出表現在它對力量的綜合性運用上,并形成戰略所具有的計劃和有序性。戰略所要求的是:能夠把力量各種要素和各種制約條件加以整理,按照輕重緩急、先后次序進行排列,然后提出最有效的行動方案。形象地說,通過戰略,能夠嫻熟地彈動力量各種要素組成的“鍵盤”,奏出克敵制勝的“組曲”。
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略是一種“宏觀性”全局籌劃,是一種整體性的協調。 戰略決策者要想認識和把握全局,一定要掌握一個“全”字。這個“全”字既包含有“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在認識和把握全局中的“全面”的意思。全面和全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全面掌握情況,才能上升到全局的高度;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全面地掌握情況。這兩者相比,全局是戰略的本質要求,全面是條件,全局是目的。這里所講的“全”,有著更為抽象的要求,它不是情況數量堆積和排列,而是“由大到小”、“由本到末”、“由一到萬”的“執其大端”的“全”。
戰略決策者認識和把握全局,在掌握情況時一定要全面,了解與戰略相關的各方面的要素,觀察這些要素內部和相互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戰略決策者的視野才能開闊,才能關照到戰略的各個階段和各個方面,才能夠產生與眾不同的戰略構想和戰略方案。
要想認識和把握全局,必須強調整體系統的戰略思維,而這種思維是東方思維的強項。目前,經濟戰略的主要專家和主要專著都產生于西方。由于受到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目前經濟戰略的論述中,有兩種不能令人滿意的現象:一是過于強調微觀,例如,有的西方經濟戰略學家強調要從微觀角度思考戰略問題。二是過于強調實證,試圖想從原有的經濟學方法論中解釋戰略問題,我們注意到在研究戰略中大量的調查統計表格和詳細的具體化分類,而這些試圖使戰略精細的做法,卻忽視了戰略的一個重要屬性,即它的整體性。這些人不明白,真正的戰略是不能用西方的數學方法解釋的。
戰略作為一種著眼全局和長遠的整體性謀劃,用抽象的表述更為準確,將戰略分得越細越失真。戰略是思想性很強的范疇,要用一定的抽象思維去理解,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悟”。戰略是關于全局的,戰術是關于局部的。戰略與戰術有著根本的不同,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也表現出不同的認知和運作方式。
當然,這兩者又是密切聯系的,戰術是由戰略決定,但戰略的目的要由戰術來實現。充分表現在對復雜事物的辯證的把握上——也只有這種辯證的把握,才有可能形成毛澤東在企業戰略實踐上的高超戰略藝術和傳奇的戰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