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一頂毛茸茸的線帽,一圈圍巾繞在脖間,兩只“手臂”靈活擺動,從背影上來看,這絕對是位“時尚淑女”,只不過這位“淑女”的身體線條過于硬朗,一不小心透露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這是記者在正在舉行的第3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看到的一幕。
“淑女”機器人的主人是一位乖巧的女生,她向記者解釋道,這個“遠程遙控機器人”在實現外地工作子女與空巢老人面對面交流的基礎上,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代替子女為老人盡孝。“我特意設計成了仿人的形狀,是為了給老人更多的親近感,彌補老人獨自在家的孤單。”
由市科協、市教委等聯合主辦的本屆大賽,以“感悟與分享—我的科學夢”為主題,來自境外的17支代表隊和全市16支代表隊展開了為期4天的角逐。記者發現,今年進行角逐的13個學科競賽類項目中,不少項目都散發出濃濃的“人情味兒”,尤其是在“工程學”類別中,不少設計突出了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
一款“語音識別接聽電話機器人”,關注的也是老年群體。來自陳經綸中學分校的學生在介紹設計的初衷時說,“我們看到新聞報道,有一位老人因為著急接電話不小心摔倒了,于是就想到,如果有能夠自動接電話的機器人,那該有多好啊。”三位小伙伴現場為記者做了演示,電話撥號后,鈴聲響起,一位隊員喊了聲“接電話”,另一部接有一個小小接線板的電話,自動轉入免提模式。
“我們這個設計對于聲音的識別度還是挺高的,5米之內的距離基本沒什么問題,因為這里的現場比較嘈雜,所以音量得稍大些。”評委老師對于他們的作品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當然也有不足,有的老師建議,未來可以實現接線板的內置,這樣既節省空間,也更美觀,這也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除了關注老人群體,有的作品還關注到了聾啞人群。一款“手語翻譯機器人”,能夠在進行語音識別之后,自動轉化成手語。來自百善學校的設計者介紹說,“我們通過查閱資料后發現,目前我國的手語翻譯發展得比較緩慢,手語翻譯從業人員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行當,我們希望通過進一步的改善后,這個機器人可以彌補專業力量的不足。”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