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制造業之“喜”:代工機器人走紅

時間:2014-03-2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近年來,在汽車制造、焊工作業等領域,大量“機器人員工”已經被引入。與人類相比,出現在一線生產崗位的機器人操作更準確,具備更高的承受力,并且帶來了成本降低和技術進步。

現今,若要評出中國最“苦”的行業,加工制造業可謂“當之無愧”。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人民幣不斷升值,歐美市場的需求依然疲軟,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蠶食著制造商的利潤空間。但其中最讓制造商頭疼的,莫過于“用工難”、“用工貴”。江蘇一家服裝代工廠的負責人表示,一個工人的平均工資已經漲到3000多元,而出口訂單量和價格卻沒有同等比例的上升,兩頭擠壓下,企業想多賺點錢,變得越來越難。

然而,相比人力成本,近年來機器人的成本卻在不斷下降,性能也在不斷提升,機器人的性價比優勢日益凸顯。以焊接工種為例,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如果按照4000元算,一臺焊接機器人目前售價15萬左右,一般能抵3個工人,基本和人力成本相當。而且機器人的使用壽命至少3到5年,成本優勢就更明顯了。

與此同時,機器人還能夠在惡劣、危險以及重復等特殊、不宜于人工作的環境中工作,具有人工勞動力所不具備的優勢。例如,三一重工長沙工廠使用的噴涂機器人,就解決了工人在危險有毒環境中的潛在健康風險,這也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首個使用噴涂機器人的案例。

近年來,在汽車制造、焊工作業等領域,大量“機器人員工”已經被引入。與人類相比,出現在一線生產崗位的機器人操作更準確,具備更高的承受力,并且帶來了成本降低和技術進步。在山西晉煤集團的車間里,“機器人車工”的現場作業已經頗為熟練,生產出來的產品少有瑕疵。晉煤集團的工作人員表示,與人類相比,出自機器人車工之手的產品質量更加穩定。而早在2011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就對外宣布,將在未來3年研制百萬機器人,用于協助人類進行一線生產,這些機器人可應用于拋光、打磨、噴漆等諸多崗位。

數據顯示,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機器人開始進入工業領域。從目前看,全世界60%的機器人出自日本,尤其是高端機器人。作為機器人新興市場的中國、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也出現顯著增長。隨著近年來工業機器人在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建筑、采礦等領域應用的不斷擴展。據預計,未來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有望達到25%左右,用于物流、搬運的移動機器人每年增幅將不低于20%。

業內專家表示,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市場炙手可熱的領域,世界各國都在搶占先機,以期贏在“第一起跑線”。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05至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期間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IFR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有望在2014年爆發,大規模實現機器替代人工,到2015年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

在政策方面,為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健康發展,工信部在2013年12月30日正式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技術研發及市場應用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到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到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

為了搶占先機,各地紛紛布局機器人產業,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廣東、重慶等地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重點發展對象。以上海為例,去年4月,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獲批,計劃實現機器人為主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集群。該園區到2017年要引進國內外機器人制造相關企業機構600家。上海已將工業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并成立了上海機器人產業聯盟及上海機器人行業協會,提出2015年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2020年爭取達到600億到800億元的規模。

然而,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從技術層面看,國外的機器人制造企業相對成熟。并且由于起步較晚,當前國內機器人研究亟須提升的技術包括電機、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等。這些關鍵部件的研發與制作既包含硬件加工方面的技術提升,又包含軟件方面的升級創新,這些缺陷也是未來市場的增長點之一。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機器人制造企業毫無機會。業內專家表示,單從組裝機器人看,門檻變得越來越低,目前核心零配件主要是國外采購,國內企業只要加工一個機械本體即可。在資金和人才方面,中外企業的差距并不大,甚至在政府補貼等方面,國內企業更有優勢。

但組裝機器人只是企業入行的“敲門磚”,真正想在行業站穩腳跟還是要靠先進的技術。因此,國內的企業不妨在以組裝機器人為主業時,在研發方面下足功夫,以期在今后實現業務主營項目的轉換,從制造變成創造。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