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急需以電網規劃指導項目建設,并建立客觀、公正、透明、高效的評估機制,從而推動電力工業科學發展。
電網規劃是電力規劃的核心,關系電力發展全局,關系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助理兼華北分部主任朱長林建議,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電網規劃并改進電網項目評估機制。他說,“十二五”已過去3年多,風電、太陽能、水電、可再生能源等16項能源領域的“十二五”專項規劃陸續發布,但電網專項規劃遲遲不能出臺,能源和電力發展中累積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我國電源布局不合理,東中部負荷中心大量建設煤電,霧霾嚴重的京津冀、長三角地區,2013年火電裝機1.3億、1.5億千瓦,分別占全國的15%和17%,單位國土面積火電裝機分別為西北地區的13倍、26倍。據統計,“十二五”以來,東中部核準在建煤電達4880萬千瓦,獲得“路條”的常規煤電2632萬千瓦,其中京津冀魯720萬千瓦、長三角732萬千瓦、華中東四省1180萬千瓦。這些項目建成后,東中部每年電煤消耗還要增加20%左右,空氣質量勢必進一步惡化。
其次,電源電網發展不協調,主要體現在“有網無電送”“有電送不出”。朱長林說,哈密南—鄭州特高壓直流輸電容量800萬千瓦,目前已投運,而哈密能源基地核準和已獲“路條”煤電項目僅660萬千瓦,今年8月第一臺機組才能投運,既無法滿足直流投產后的送電需要,也無法保障直流滿功率送電,工程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四川水電“豐余枯缺”矛盾突出,明后年豐水期電力富余500萬千瓦左右,但外送通道能力受限,雅安—武漢特高壓交流工程一直未獲核準。
此外,新能源開發面臨瓶頸。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風電年發電量突破1400億千瓦時,超過核電,成為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風電開發高度集中的“三北”地區裝機容量已達6363萬千瓦,但由于當地用電負荷小,風電消納空間不足,跨區外送通道能力有限,大風電無法融入大電網,導致棄風。
由于缺乏電網規劃,國家對特高壓工程的核準建設,采取了“一事一議、單個評估”的做法,但電網項目評估機制還不完善。目前電網項目評估機構僅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一家,而鐵路、石油、石化等行業均有多家評估機構。在特高壓項目評估中,因為個別不同意見,導致工程評估推進困難、久拖不決。這種局面客觀上阻礙了特高壓發展和工程建設。
電網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平臺,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電網需要承擔跨省區優化配置資源的任務,這就要求電網要統一規劃。當前急需以電網規劃指導項目建設,并建立客觀、公正、透明、高效的評估機制,從而推動電力工業科學發展。
朱長林建議,健全電網規劃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電網企業為主編制、中介咨詢機構評估”的電網規劃管理機制,實現電網規劃與電網安全和管理責任主體的統一,職責清晰、權責對等,保證電網安全、經濟、高效運行。盡快出臺國家電網規劃,重點明確特高壓交直流輸電通道,加快西部和北部能源煤電和風電基地開發,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嚴格控制京津冀魯、長三角地區、華中東四省煤電項目建設,著力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解決霧霾問題。改進評估工作機制,根據電網的系統性、網絡性特征,重點加強對電網規劃的整體評估,不再具體評估單個項目;電網規劃批復后,規劃明確的項目原則上直接進入核準程序;并增加電網項目評估機構,增加在職專家、一線專家和責任單位專家比重,使專家組構成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