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特高壓是電力工業的標志性成果

時間:2018-12-1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電力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工業的糧食,任何工業離開了電,都要“忍饑挨餓”。劉吉臻回憶說,改革開放初期電力短缺,有過電荒、缺電、拉閘限電。現在回顧艱辛歷程,一定要認識到,每一千瓦的電力裝機,每一千瓦時電能的生產,都是相當不易的,每一步發展壯大都是異常艱苦的。

電力行業發展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變強

劉吉臻是改革開放40年歷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40年前,他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那個時候,他完全沒想到,我國的電力工業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發展到今天。

40年前,我國電力裝機約6千萬千瓦,現在接近17億千瓦,而美國的電力裝機還不到12億千瓦。“改革開放這40年,就拿這個數據來看,我國電力的發展真是開天辟地,前無古人。”劉吉臻說。

電力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工業的糧食,任何工業離開了電,都要“忍饑挨餓”。劉吉臻回憶說,改革開放初期電力短缺,有過電荒、缺電、拉閘限電。現在回顧艱辛歷程,一定要認識到,每一千瓦的電力裝機,每一千瓦時電能的生產,都是相當不易的,每一步發展壯大都是異常艱苦的。

劉吉臻認為,我國電力行業發展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過程,實現了技術的快速提升和進步,在能源電力行業有許多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自主化。我們在向電力強國邁進的道路上愈發自信——我國大容量火力發電機組制造技術實現了自主化;世界最大容量的水電裝備實現了中國制造;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實現全球領先,還有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控制技術、新能源裝備制造技術、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核電技術,都是值得驕傲的重大成就。

他也坦言,我國電力行業目前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一些關鍵電力裝備,包括電力系統的高壓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電力變換、整流裝備等還依賴進口。

劉吉臻認為,我們要掌握核心技術,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我們談今天的巨大成就,不應該妄自菲薄,也不應該孤芳自賞。我們應該在看到成就的同時,更加清晰地看到短板、危機和不足,把這些問題解決好,從而邁上更高的臺階。

特高壓技術發展在電網領域最具代表性

劉吉臻說,電網在改革開放40年里的變化十分顯著,最具代表性的是特高壓技術的發展。他表示,特高壓電網在實現西電東送、保證東部地區用電需求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大范圍的能源資源配置需求不斷加大,電網電壓等級逐漸提高,電網技術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國已建成的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輸送容量已經超過1億千瓦。

從未來發展來看,他認為,特高壓技術仍然是電力行業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向:“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我們不是一下子就從40年前的電壓等級跨越到了現在的特高壓。這當中,我們經歷了500千伏、750千伏超高壓電網時代。電壓等級的升高也帶動了電工裝備技術的變革,包括絕緣、變壓器、開關、保護、控制、材料等。電壓等級提升與技術進步是相輔相成的。”

對于未來電網發展形態,劉吉臻認為,需要根據能源技術和國家需求來判斷。具體來講,應該是“集中式生產、遠距離傳輸”的大電網與分布式微電網的有機結合。當前,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綜合能源的發展。這個過程必然帶動理論的、技術的、革命性的變革。電力行業要適應這種變革,要有預測、有規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客觀實際,去適應這種變化。

電網是電力系統里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劉吉臻回憶說,在過去缺電的時期,“重發輕供不管用”的現象十分明顯。而現在,我們要充分考慮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新變化,考慮整個電力系統和電網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吉臻說,一方面,不能忽視新能源集中、連片、大規模的開發。我國西部有著充足的太陽能、風能資源,重視西部新能源的開發是不容動搖的。我們需要努力適應新能源的特性,實現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互補,發展多種形式的儲能技術,改善電網格局,使電網能夠更穩定、安全、高效地遠距離輸送能源。

另一方面,能源問題的解決應是一個“多管齊下”的系統工程。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分布式能源,特別是新能源發展較快,近海風電技術憑借輸電距離近、效率效益高的特點發展很快,應考慮加以利用。

劉吉臻認為,解決能源問題,適應能源變革,有很多種方式。當前,以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為標志的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深入推進。電網是能源資源轉換利用的樞紐和基礎平臺,在適應和引領再電氣化進程中具有關鍵作用。要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電力需求,打造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加快建設一流現代化配電網,研發應用大容量儲能、柔性輸電、虛擬同步機等新一代電力系統先進技術,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