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無電送”和“有電送不出”這些關乎電力能源行業協調發展的問題被兩會代表委員廣泛提及,電源電網進一步協調發展成為熱切期待。
“有網無電送”與“有電送不出”
電源電網發展的不協調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是“有網無電送”。哈密南-鄭州特高壓直流輸電容量800萬千瓦,目前已投運,而哈密能源基地核準和已獲“路條”煤電項目僅660萬千瓦,今年8月第一臺機組才能投運,既無法滿足直流投產后的送電需要,也無法保障直流滿功率送電,工程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另一方面是“有電送不出”。四川水電“豐余枯缺”矛盾突出,明后年豐水期電力富余500萬千瓦左右,但外送通道能力受限,雅安—武漢特高壓交流工程一直未獲核準。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風電年發電量突破1400億千瓦時,超過核電,成為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風電開發高度集中的“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裝機容量已達6363萬千瓦,但由于當地用電負荷小,風電消納空間不足,跨區外送通道能力有限,大風電無法融入大電網,棄風問題嚴重,2013年棄風電量達到161億千瓦時。
能源開發需電網及時配套
預計到2020年,我國13個大型水電基地、15個大型煤電基地、9個大型風電基地的開發規模將分別達到2億千瓦、4億千瓦、1.7億千瓦。這些大型能源基地與東中部負荷中心的距離一般都在800~4000千米。只有通過建設特高壓大電網,構建連接全國各類大型能源基地和主要負荷中心的堅強電網,促進能源資源集約開發和大范圍優化配置,才能夠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電力供應。
國家電網公司按照“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發展思路,研究提出了西部、北部能源基地和西南水電基地輸電規劃,新疆哈密、甘肅酒泉能源基地電力通過特高壓直流工程向華中送電,內蒙古蒙西、錫盟和河北張北能源基地電力通過特高壓交直流向華北、華東、華中輸送,四川水電基地通過特高壓交直流向華東、華中輸送。通過加快跨區電網建設,可以滿足國家2020年風電2億千瓦、水電3.5億千瓦開發和外送的需要,做到不棄風、不棄水。
目前,陜西已與江蘇、湖南、重慶等省市簽訂能源合作協議,與山東省也初步達成了能源合作意向,落實了電力市場。據了解,國家電網公司規劃在陜西建設靖邊、隴彬兩座特高壓交流變電站,靖邊-濟南、隴彬-連云港兩個特高壓交流通道;建設±800千伏陜北-江西特高壓直流通道,匯集陜北、彬長煤炭基地煤電資源,通過三個特高壓通道向華北、華中、華東負荷中心送電。
同步規劃通盤考慮
從全國看,東中部地區是我國用電負荷中心,且調峰資源較為豐富,消納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市場潛力尚未充分發揮。“解決‘三北’風電棄風和四川水電送出問題的根本措施,是加快跨區電網建設,在全國消納可再生能源。”蔡國雄表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大區之間的聯系還很薄弱,不能滿足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和遠距離輸送的要求。”蔡國雄建議,盡快建立可再生能源集中開發和跨區輸電通道同步規劃、同步審批的工作協調機制,切實提高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他強調,加強風電開發與常規電源建設統一規劃,加快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調峰調頻電源建設,促進風電消納。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寧平提出,應該大力構筑跨發電、電網、用電三大領域的資源節約機制,構筑發電側-電網側-客戶側的“全流程”節能鏈。
應加快西部和北部能源煤電和風電基地開發,擴大西電東送規模,嚴格控制京津冀魯、長三角地區的煤電項目建設,著力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解決霧霾問題。他認為,電網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平臺,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電網需要承擔跨省區優化配置資源的任務。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電網企業為主編制、中介咨詢機構評估”的電網規劃管理機制。
電源電網的協調發展問題也是今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涉及的重點工作。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促進能源綠色發展”方面,意見提到:“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重、集中送出與就地消納結合,穩步推進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意見在強調電源發展的同時,多次強調加強配套電網建設。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