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中的地位,并提出要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業內專家普遍表示,環保正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主題,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也為環保產業帶來商機。
新型城鎮化政策好節能環保行業再起風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表示,“中國現有城鎮環境污染較為嚴重,要使我們的城鎮天藍、地綠、水清,就要通過市場化的辦法,通過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解決現有環境污染問題。”污水處理、地下管網建設等城市基礎工程都將是未來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從整個產業鏈來看,環境監測、污水處理、中水利用、污泥處理、場地修復等方面都將受到重視。
環保市場蘊藏著巨大潛力
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不僅有利于破解資源環境制約、釋放消費潛力,而且會拉動有效投資,帶動新興產業成長,是利當前、惠長遠、一舉多得的重要舉措——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這一表述,意味著國家第一次將環保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由過去的為環保事業提供支撐,提升為現在的拉動經濟增長。
“環保產業進入拉動經濟增長、促進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和大舞臺,為這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認為,當前環境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需要環保產業大有作為,環保市場蘊藏著巨大潛力。
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說,業界相信環保產業正處于外部發展環境良好的黃金期,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環保產業仍存在整體規模較小、技術相對落后、法律法規還須完善、各領域發展不均衡等瓶頸制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祝超偉曾表示,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新增投資需求6.6萬億元,能夠替代10萬億元出口。根據“十二五”規劃,預計全社會環保投資需求約3.4萬億元,年均6800億元,而“十一五”年均投資僅4000億元,同比增加70%,增速可觀。
多項利好政策接連出臺
分析人士稱,當前我國擴大內需要創新和拓展思路,既要有效穩增長,又要著力調結構,持續穩中有為。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不僅有利于破解資源環境制約、釋放消費潛力,而且會拉動有效投資,帶動新興產業成長,是利當前、惠長遠、一舉多得的重要舉措。
2013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更為重要的是,該《意見》還提出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結構調整的先鋒軍。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曾表示,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分“三步走”。第一階段,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升級的作用顯著增強,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左右;第二階段,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第三階段,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13年5月13日,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公布第五批節能服務公司備案名單,將888家節能服務公司納入國家認可的“正規軍”。第五批備案名單中的節能服務公司2013年1月1日以后簽訂合同并符合條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可以申請國家財政獎勵資金。
2013年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會議要求,到2015年,要使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更多資訊請訪問供水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