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就像是被施了一個魔咒一般,它的發展總是與各種問題和質疑相伴,越是發展得好,相應地反作用力就越大。在2013年年底和2014年年初,一場汽車業是不是霧霾天氣“始作俑者”的爭論不斷升級。
在2013年年底,一場彌漫中國中東部持續數天的霧霾天氣再次讓人們意識到清潔空氣的重要性,而汽車再次成為了被吐“整”的對象:隨之而來的天津宣布實施限購,讓這場矛盾最終爆發開來。
實際上,在近幾年,汽車業與空氣污染的話題曾經數次成為熱點。這也只是汽車業發展與社會發生沖突的一個縮影,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國汽車業再次站到了世界之巔,超過2000萬輛的汽車產銷量在讓業界歡欣鼓舞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汽車的社會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在2014年,這也是汽車業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在更長遠的未來,這更是汽車業的一個終極命題,那就是如何與社會、環境和諧共處。
汽車社會困境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張仁健表示,認為交通排放(主要是機動車排放)對PM2.5的貢獻不足4%,引起媒體關于“環保部、中科院分歧北京霧霾真兇”的討論。
此前,根據北京環科院關于北京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數據,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機動車排放所占的比重分別高達42%和32%。即便如此,也有專家表示,“其實這應該是比較保守的數字,由于目前關于PM2.5中二次組分的來源還無法進行直接解析其來源,對于機動車對灰霾形成的貢獻存在較大的低估現象”。
事實上,汽車界對于政府把霧霾等空氣污染怪罪于汽車早已不滿,不少車企高管質疑機動車排放導致污染的統計數據,此次有來自第三方的數據支持自然有“平反”之感。
不過,就像原中國機械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所說,汽車業要靠自身的努力把這頂帽子摘掉。因為不管比例為多少,汽車排放帶來空氣污染仍然是不爭的事實。
空氣污染只是汽車面臨的困境之一,按照張小虞的總結,汽車業發展面臨的三大命題就是節能、環保、安全。能源困境、環境、交通事故、汽車文明、交通擁堵等等問題,都讓在短短十數年便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不堪重負。
在一個公益廣告片中,先是叢林中傳來陣陣鳥叫,接著轉為陣陣嘈雜刺耳的汽車鳴笛聲。所配解說是:您是喜歡這樣(前),還是喜歡這樣?汽車生活給我們帶來的苦惱已經大大超出了預期,很多人甚至因為汽車患上了“路怒癥”,只要開車就煩躁不安、暴躁易怒。
這些當然并不是汽車本身的錯,只是汽車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的一個矛盾階段,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汽車業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
車業發展阻礙?
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困境會給汽車業的發展帶來阻礙嗎?從目前來看,這一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首先,一線城市開始實施限購限行措施,對汽車業在這些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除了總量減少之外,自主品牌不得不逐步退出一線市場。
其次,用車成本的升高會讓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今后征收擁堵費、高額停車費等方式將有可能成為調劑交通擁堵的經濟手段,這意味著用車成本的不斷提高。
同時,用車的便利性越來越低,譬如,停車困難、交通擁堵等,可能會影響部分消費者的決定。
可以羅列的消極影響還有很多,但是汽車業不能在這些挑戰面前停下腳步。張小虞告訴本報記者:“事實上,這些問題不是阻力,是推動汽車業發展的動力。”因為縱觀所有車企的終極研發目標都是瞄準零排放、零能耗、事故零傷亡的目標,這表明,這些社會問題的壓力也在推動著汽車業不斷進步。
只是在終極目標實現之前,汽車業要面對的挑戰不會消失,汽車業只能“戴著鐐銬起舞”。
迎接新的機遇
所幸的是,在種種對汽車業發展不利的因素之中,也并非沒有解決方案。一些新的技術和機遇已經在汽車業面前展露雛形,無論是風起云涌的電動車等新能源技術,還是洶涌而來向汽車業挑戰的互聯網,都給汽車業帶來了新的啟發。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這些趨勢都得到了體現并且正在朝著更加深遠的方向發展。在挑戰和機遇面前,汽車業需要保持敏銳的嗅覺和判斷,迅速抓住那些潛在的機遇,實現自身的突破,如果不能“自己革自己的命”,那么便很難在今后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譬如,現在互聯網汽車的出現,意味著汽車廠商的盈利模式出現新的變化,這跟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的變革差不多,這就意味著很多現有模式將被完全顛覆,這個行業的規則就要被重新改寫。
不愿意被淘汰的汽車企業要開始鍛煉自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功力,隨時跟進最新技術的發展,更新自己的“內存”。
究竟是挑戰還是機遇,在2014年,可能很多事情就會逐步呈現出來。
更多資訊,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