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的誘惑力到底有多大,如何在民眾的反對和堆積如山的垃圾圍城困境中找到平衡點?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如何迎接黃金期?
垃圾圍城和民眾質疑中艱難平衡
1985年,深圳市市政環衛綜合處理廠從日本三菱重工引進采用德國馬丁技術的焚燒設備,裝有兩天日常處理為150噸的焚燒爐和一臺500KW的發電機組,并于1988年11月投產,開啟了國內采用焚燒技術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并利用余熱發電的先河。因當時國內城市化水平不高、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能源回收工廠”這一新鮮事物沒有得到多少關注。
進入九十年代末期,進入九十年代末期,隨著國內城鎮化進程開始提速、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垃圾在城市邊緣露天擺放和隨意填埋。民眾環保意識第一次出現,迫切要求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在這一背景下,直到1996年,深圳市市政環衛綜合處理廠才再次從日本引進一臺三菱馬丁爐和一臺3000KW發電機組及配套設備建成了二期工程。隨后,在1998年,杭州錦江集團通過借助浙江大學的異重循環床技術在杭州建成了余杭垃圾發電廠。
2002年,《關于實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的通知》等政策發布,要求已建有垃圾處理設施的城市開征垃圾處理費;2004年《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正式施行,生活垃圾由于初期投資較大,BOT、BOO成為垃圾焚燒項目可選模式;2006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明確0.25元/度的上網電價補貼,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提供了收入保障。日益嚴重的垃圾圍城和商業模式的逐漸成熟,催生了一輪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資熱潮。2005和2006年達到高潮,全國每年投產13座焚燒廠,截至2006年,全國共有垃圾焚燒發電廠約50座,焚燒能力達近4萬噸/日,占無害化處理能力約15%。
由于部分項目運行不達標、排污嚴重,民眾也逐漸意識到了垃圾焚燒發電二次污染的嚴重性,各地紛紛出現了反建浪潮。2007年初,北京海淀區百旺新城小區居民上萬業主簽名,反對建設六里屯垃圾焚燒廠,最終該項目不得不永久取消。2007年全國投產項目總數只有8個,速度明顯放緩。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4萬億刺激計劃推出,環保部將批復權下放,多個地區紛紛規劃新的項目。受此影響,2009年全國投產20個項目,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同年,北京擬在阿蘇衛地區投資8億元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隨即遭到民眾的反對,一石激起千層浪,廣州番禺和江蘇吳江等多地出現了反建浪潮。2010年上半年出現了一波關于垃圾焚燒的全民大討論,主燒派和反燒派各執一詞,僵持不下,而當年共計建成10個項目,較前一年下降一半。
2011年4月,國務院審批通過住建部、環保部等16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通知提出在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垃圾焚燒作為垃圾處理的主要發展方向首次得到國家肯定,從而平息了關于垃圾焚燒處理路線的民眾爭議,糾正了市場的混亂局面,隨后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建設獲得實質性發展。2011年,全國有32個垃圾焚燒項目投產。2012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規定根據垃圾平均熱值測算出單位發電量,再按照發電量發放電價補貼,這進一步促進了行業穩健發展,2012年,新建垃圾焚燒項目達到35個。
發達國家生活垃圾處理
國際上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填埋、焚燒和堆肥三種方法。在發達國家,尤其是西歐和日本,焚燒已經發展成為垃圾處理的主要手段。瑞士垃圾的80%為焚燒處理,日本和丹麥垃圾的70%以上為焚燒處理。我國垃圾焚燒處理率明顯低于主要發達國家。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產量最少的國家,每年只有410公斤;同時,也是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從1980年開始,日本逐步建立起一套近乎苛刻的垃圾分類制度。每年12月份,日本的每一家住戶都會收到一張來年的特殊“年歷”:每月的日期都用黃、綠等不同的顏色來標注,每一種顏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種垃圾。比如,廚房垃圾,每周三和周五才能扔。
加拿大多倫多市2008年施行的一項制度規定,每戶家庭必須從小、中、大、超大4種不同規格的垃圾箱中選擇一種放生活垃圾。依據選用垃圾箱規格的不同,居民需繳納的垃圾處理費也各不相同,大約合為小型10美元、中型39美元、大型133美元、超大型190美元。
2001年,瑞士政府頒布《填埋禁入法》,規定城市生活垃圾禁止直接進入填埋場進行填埋,城市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轉向源頭治理,形成倒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即必須經源頭減量,分類收集、處理、資源充分利用后,最終的惰性物質才能進行填埋處置。
焚燒資源化路線明確,爐排爐占優勢
201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二五”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全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總投資約2636億元,是“十一五”投資規劃的3倍以上,到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垃圾發電處理規模需要從2010年底8.96萬噸日上升至2015年末約30.7萬噸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8%。“十二五”期間,預計新增垃圾焚燒處理能力21.7萬噸/日,按平均投資40萬元/噸日處理測算,“十二五”垃圾焚燒發電總投資規模為868億元。這是國家首次將焚燒作為垃圾無害化處理措施之一,對其所占的比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無疑會進一步促進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蓬勃發展。
生活垃圾焚燒主要有爐排爐、流化床、回轉窯和熱解爐四種處理技術,其中前兩種是比較成熟的技術。爐排爐的優勢是無需預處理、連續運行時間長、故障率低,劣勢是操作復雜、占地面積大、低位熱值要求高;循環流化床的優勢是占地面積小,單位投資成本較低,停啟容易,劣勢是垃圾需預處理、燃燒過程中需摻煤、飛灰出爐量大。長久以來,兩種技術相互競爭,不分上下。
但從新投產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看,爐排爐逐漸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在統計的103個垃圾焚燒項目中,使用爐排爐有60個,流化床爐有37個。但具體到區域應用也有所區別,其中,直轄市和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省會級和副省級大城市)垃圾焚燒廠以爐排爐為主,以引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為主,中(北)部省份以流化床為主,設備以國內制造為主。
垃圾焚燒發電產業進入黃金期
目前,國內各大中心城市競相建立垃圾焚燒發電廠,企業間紛紛斥巨資并購垃圾焚燒發電業務。自2012年以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審批、上馬速度加快。2012年4月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電價為每千瓦時0.65元(含稅),垃圾發電上網電價整體水平的上調,以及稅收優惠和補貼收入,使垃圾發電企業的增收和盈利能力大大增強。據統計,2012年以來全國有近40個項目簽約,總投資額達170億元。垃圾焚燒設備未來5年的市場總需求約為500億元,垃圾發電運營收入在未來10年的年均增長率可望達到18%,從2010年的34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89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主要從事垃圾焚燒發電的投資商有數十家,市場上比較活躍的企業有上海環境集團公司、天津泰達股份公司、江蘇天楹環保公司、重慶三峰卡萬塔環境產業公司、創冠環保(中國)公司、深能源環保工程公司、綠色動力控股集團公司等。
業內分析人士介紹,目前垃圾發電運營商以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運營為主并受到政府保護,以補貼、上網電價和稅收優惠為核心收入來源。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盈利來源主要包括垃圾處理費用、上網電價收入和碳減排收入三部分,企業毛利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