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一棵樹,伴隨它成長的,不僅是對環保的信仰,也是對脫貧的渴望。這就是林業碳匯的發展理念。
近日,國家部署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甘肅省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全國五大湖區湖泊水環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也強調要完善金融扶貧機制,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而能將植樹造林與扶貧脫困相結合,且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項目,林業碳匯是上佳選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的林業碳匯市場吸引了眾多的個人、企業和機構投資者,林業碳匯項目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開發前景廣闊
林業碳匯項目實施周期一般在20年以上,項目進入成熟期后,基本上每年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林業碳匯,企業通過市場交易,便可以取得穩定的收益。阿里巴巴等企業早在2011年便以18元/噸的價格簽約認購了14.8萬噸林業碳匯指標。
由于中國面臨極重的減排任務,國內林業碳匯項目吸引了希望實現碳交易、碳中和以及碳抵消的個人、企業和金融機構。
據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藍虹介紹,在我國目前的自愿減排市場上,林業碳匯項目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主要是因為:一是我國企業和個人環保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增強,購買碳匯需求增加;二是隨著國內外碳交易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國內外的金融機構也在積極尋求合適的投資項目;三是我國本土林業碳匯雖然在林業合格性上有所放松,但其額外性、基準線審核仍然十分嚴格,可以上馬的項目較少。
“現階段的林業碳匯市場價交易價格較低,大約是3美元/噸,但是市場潛力巨大,有較大升值空間。”藍虹表示。
國內林業碳匯項目造林以營造生態公益林為主。根據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云在2011年的估算,中國尚有4000多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以及相當數量的邊際型土地可用于植樹造林。一旦開發起來,林業碳匯市場前景相當可觀。
農戶依靠林地產權參與
由于林業碳匯要求盡量減少機械操作,因此必須投入一定量的勞動力,而農村偏遠地區的勞動力價格較低,這將有助于降低經營林業碳匯的勞動成本,提高項目收益率。發展林業碳匯既可以給貧困地區農民帶來收入,也維護了國家的生態安全。
在可以發展林業碳匯項目的地區,農戶參與的方式主要有六種:一是在林地經營權集中在村集體,沒有分散到農戶手里的情況下,以農村集體名義將林地租恁給林業公司,由其經營碳匯林;二是以農村集體名義將林地入股林業公司,通過合同約定,共同經營碳匯林;三是由村集體自己經營碳匯林;四是農戶以林地入股,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經營碳匯林;五是農戶將自己林地租恁給林業公司,由其經營碳匯林;六是農戶將自己林地入股林業公司,共同開發林業碳匯項目。
藍虹認為,現階段農戶不宜直接參與林業碳匯項目。“每個林業碳匯項目的實施規模不得少于5000畝林地,前期投入是一筆巨款,而且在剛種樹的前幾年,根本產生不了太多可以用于交易的碳匯,一定是虧損經營的。風險過高,所以分散的農戶很難直接參與林業碳匯項目,必須依靠林地產權來參與,憑借林地產權流轉實現林地集中化、規模化經營。”她說。
中小企業無力參與
林業碳匯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森林價值市場化,而是對項目業主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損失的經濟收益進行的一種補償,損失是先期發生的。
在經濟損失的前提下開發林業碳匯,盈利的唯一機會是靠碳匯收入。但是目前國內外碳價波動幅度比較大,一般而言,有市場經驗、資金相對雄厚的林業公司有能力承擔這樣高風險的經營,中小型的企業只能望而卻步。
“起初我們也想發展林業碳匯項目,但是準入門檻太高,盤子太大,我們實在是有心無力。”王先生是一家林業公司的負責人,曾計劃進軍國內林業碳匯市場。
王先生告訴記者,林業碳匯項目要求非常苛刻。首先,項目要求林地經營活動必須最大化地較少碳排放,這導致林農土地經營成本上升。其次,對森林病蟲害應采用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避免使用農藥防治森林病蟲害。此外,為了避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受到非項目因素的影響,農戶無權在項目林地放牧、砍伐、種植林下作物。
“5000畝林地不是小地方,農村雇工再便宜,也比機械作業貴;何況拋荒10年以上的林地,土地質量本來就很差,育苗很困難,免不了要使用化肥、農藥;再說,20年這么久,樹有死有活,還要持續投入,光是上保險,就是一大筆錢。前期投入太多了,后期還要看國內外碳價波動。按照18元/噸的碳價,樹木成活率在80%以上,才能覆蓋到成本。”王先生說。
據悉,國外林業碳匯一般分為私人商業化投資和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對私人的商業化投資而言,標準在于項目是否能帶來豐厚的回報。但是對政府投資而言,考慮更多的是環境修復、社會扶貧、以及減排需要等。
“林業碳匯項目對政府不存在經營風險,反而是環保和扶貧的重要補充,政府如果能適當降低門檻,增加扶持,林業碳匯發展將會更迅速。”藍虹建議。
原文轉自低碳工業網:http://www.tangongye.com/CarbonAsset/NewShow.aspx?id=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