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高端裝備制造的提法其實與當前全球興起的工業4.0提法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無非是更針對當前國情狀況和需要,其實質仍處于工業4.0趨勢的范疇。工業4.0的提法最早由德國政府提出,也被認為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旋律。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國很大程度上在處在一個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周期中,制造業大國地位也在這段時期內得到了確立和鞏固。這個時期的制造業演進的突出特點為主要依靠資源與投資拉動,注重生產能力的擴張,制造業偏生產型特征,產業分工大部分集中于世界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而且這種演進模式很大程度上擠壓了環境生態。從制造業升級路線來看,經過十余年的成長,制造技術、自動化技術及現代管理等環節與理念已經深深植入,初步具備了現代制造業的雛形,要扭轉大而不強的窘境,抓住當前世界工業信息化趨勢并迎頭趕上迫在眉睫。特別是我國當前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已經顯現,倒逼效應顯著。政策和行業層面上政府推動轉型和升級的決心很大,未來的制造業將以信息化融合為重心,呈現依靠技術進步與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更加注重技術能力積累,制造偏向服務型,向世界制造業價值鏈高端挺進,環境友好等特征。
從制造業演進的路徑來看,前三個階段我們可以理解為技術與管理驅動下量變積累的過程,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國過去十多年制造業大國地位的夯實。而一旦邁入第四階段,隨著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融合,量變有望轉化為質變,因為這種“融合”將造就制造業向新的業態形式轉變。
傳統制造業與信息化融合后可以讓傳統制造業產品有一個質的提升,例如傳統制造業產品融合了傳感器、工控機、數控技術、激光技術等以后可以提升為機電一體化產品,如若再融合總線、微處理器、網絡技術等要素,可以提升為數字智能化產品。對傳統制造業產品的改造實現恰又能給予行業本身的發展以正反饋,裝備制造業自身肩負著為用戶實施信息化和適應市場提供先進、實用裝備的任務,產品和裝備的數字化有利于提升整體制造業的生產力水平,也能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融合”會促使傳統制造業衍生出新的工業要素,最為突出的改變體現在研發設計制造過程中的數字化DIY以及生產模式和制造模式的改變。
從產品研發設計的維度來看,“數字機”樣式已經完全不同于傳統流程。傳統制造業模式下的研發與設計往往是是一個產品畫一個圖紙,生產模式為一場一地一個區域,設計研發的產品往往要生產出來以后才能鑒別是否可用。而“數字機”樣式下產品的定義方式發生質的變革,產品的設計生產模式呈現異地協同全球化趨勢,產品設計生產可以做虛擬仿真,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可以看到產品的性能,甚至你可以去體驗。
信息技術使裝備制造業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新產品。波音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數字化設計與制造使波音777的研發周期縮短40%,工程返工減少50%。
信息化融入生產制造過程后,廠商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其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和決策,而傳統的制造業偏重于工藝手段上的電氣化、自動化,并未對整個工業領域產生全范圍、多層次的變化影響。未來的制造模式將偏向于小批量、多品種、高質量、低成本、研發周期短、柔性生產、環境友好等特征。
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愈發顯著,經濟全球化下產業轉移速度明顯加快,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用戶需求變化加快,傳統的生產型制造對環境資源的壓力加大,信息化的融入更是使得傳統的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愈發急迫。
當前,制造業的高端環節逐步分化出來,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制造業服務化趨勢更加明顯,正在從以產品制造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模式向基于產品提供綜合服務的模式轉變;制造業的高端環節,如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逐步分化出來。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這種新的產業形態下,產品的生產呈現向大批量定制轉化,傳統的制造環節利潤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而服務卻呈現顯著的增至趨勢,在整個制造業價值鏈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服務型制造向客戶提供的不再是單純的產品,而是各種服務形態集成于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
以GE為例,金融危機前幾十年公司服務收入占比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更大,而這些國家是GE服務收入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發展中國家對于產品的需求增長顯著,兩方面因素疊加導致了服務收入占比呈現下降的趨勢,隨著金融危機影響逐漸隱退,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漸穩,未來服務收入有望重拾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