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中國夢”的重大戰略思想,為我們描繪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圖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吹響了實現“中國夢”的進軍號角。
實現中國夢必須點亮能源中國夢
能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中國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進程中,能源工業始終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擔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崇高使命。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能源工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能源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成為影響和制約國民經濟的重大問題。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點亮“能源中國夢”,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能源工業的愿景也不同,立足當前的認識,“能源中國夢”就是以安全、高效、清潔、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工業,服務“中國夢”,推動實現“中國夢”。
保障安全供應是“能源中國夢”的根本任務。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能源始終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我國能源發展的基本特征是人均資源量少、消費水平低、總量規模大、對外依存度高,到2020年和21世紀中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能源安全供應任務十分繁重。我們必須把提供充足、可靠、不間斷的能源供應作為頭等大事,統籌謀劃,扎實推進。
推動高效利用是“能源中國夢”的必然選擇。能源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始終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新要求,能源工業必須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加強節能降耗,節約集約利用資源,高效利用能源,走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路子,以盡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清潔發展是“能源中國夢”的重要方向。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實現“能源中國夢”,必須毫不動搖地走綠色、低碳、清潔發展道路,為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應有貢獻。能源工業要在加快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的同時,積極開發水能、風能、太陽能、核能、頁巖氣等低碳清潔能源,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能源中國夢”的內在要求。科技決定能源的未來,科技創造未來的能源。實現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關鍵靠科技。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整合為基礎、以綠色低碳智能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興起,新的能源技術革命已經開啟。我們要面向未來,瞄準可燃冰、核聚變、氫能、海洋能、空間太陽能等新型能源,加大研發應用力度,努力占領新的發展制高點。
實現能源中國夢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工業快速發展,能源供給能力明顯增強,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能源科技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節能環保成效十分顯著,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煤炭產量超過36億噸,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年產量穩定在2億噸左右,位居世界第四位。電力裝機超過11億千瓦,位列世界第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迅猛發展,水電裝機接近2.5億千瓦,風電并網裝機達到6300萬千瓦,是世界第一水電、風電大國,太陽能熱利用規模位居世界首位。
千萬噸煤炭綜采設備、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特高壓輸電技術、IGCC示范電站、70萬千瓦水輪機組設計制造技術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十一五”以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幅超過20%,火電供電煤耗下降了12%。能源工業的巨大成就,為實現“能源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在能源安全供應、高效利用、清潔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壓力,實現“能源中國夢”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在安全供應方面,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費需求巨大。按照“十二五”能源規劃,到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40億噸標準煤。我國優質資源匱乏,國內供應能力有限,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特別是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7%,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接近30%,保障能源供應壓力很大。
在高效利用方面,長期以來,我國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較為落后,2011年能源消費總量占全世界的21%,而國內生產總值僅占10%,總體能源轉化效率為36%,低于國際先進水平8-10個百分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國的2.4倍,日本的4.5倍,能源節約水平和利用效率亟待提高。在清潔發展方面,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主,2011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8.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40個百分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僅占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約7個百分點。
由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高強度開發利用,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日益增大。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技術尖端人才缺乏,自主創新基礎薄弱,煤炭、石油、電力等領域一些關鍵核心技術、設備和材料仍然依賴進口,新型能源研發應用存在較大差距,能源工業總體上大而不強,能源可持續發展壓力很大。
點亮能源中國夢需要電力科學發展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展望全球能源的發展趨勢,點亮能源中國夢,需要把發展電力工業放在重要位置。
電力是高效、清潔、便捷使用的二次能源。統計數據表明,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每提升1個百分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可以下降4%左右。水能、風能、核能等一次能源的清潔利用主要轉化為電能,實現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最主要的途徑就是發電。此外,電氣化程度是國際公認的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2012年我國人均用電量為3662千瓦時,人均裝機0.72千瓦,僅為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40%。我國電力發展仍有較大空間,電力是我國能源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面向未來,我們要緊緊圍繞實現“能源中國夢”,大力推進電力工業科學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安全、高效、清潔、可持續的能源保障。
保障電力安全供應,應高度重視煤電的基礎地位。我國以煤炭為主的一次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較長時期內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保障我國能源供應安全,必須堅持煤電的基礎地位不動搖。要健全完善煤電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發展機制,合理確定煤電發展規模,統籌處理好輸煤與輸電、電源與電網、發電側與需求側等多方面的關系,推進煤電科學發展,保障國家電力安全。
推動電力高效利用,應大力提高節能降耗水平。近期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這對進一步提高電力工業節能降耗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們要繼續以高效發展煤電為重點,不斷優化煤電的容量結構、技術結構和區域結構,建設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的煤電機組。同時,注重煤電集約化與一體化開發,積極推進熱電聯產、熱電冷多聯供項目。要加快先進集成節水發電技術示范應用,推進二次再熱技術示范,加快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要著力解決棄風、棄水等問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推進電力清潔發展,應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我國電力清潔發展成績巨大,但發展體制機制亟需健全完善。要積極創新水電開發移民安置、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良性發展、分布式能源推廣應用的管理體制,建立風電、太陽能發電與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調峰裝置以及高載能產業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輸送的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及交易制度,以及新增風電、水電用電權跨省區交易機制。
實現電力可持續發展,應扎實推進科技創新。要加強電力科技基礎研究,推進120萬千瓦級高效燃煤技術、700℃超超臨界發電技術、智能電網等重大技術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要做好IGCC、高溫氣冷堆等重大示范項目建設和運營,在資金、電量、電價、金融和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要著眼長遠,研究推進可燃冰、核聚變、氫能等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為電力可持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