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智能控制技術幫助中國探測月球

時間:2013-12-0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并具高風險的工程,據統計,1958年至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前,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美國開展了59次,蘇聯64次,日本和中國各2次,歐空局、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51%。

 

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三號任務是探月工程二期的主任務,將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地外天體軟著陸。這次任務不但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人類探月新高潮的掀起注入強勁力量。

第一次探月高潮

人類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人類便開始著手探測月球。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并具高風險的工程,據統計,1958年至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前,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其中,美國開展了59次,蘇聯64次,日本和中國各2次,歐空局、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敗63次,成功率僅51%。

國際上共有兩輪月球探測高潮。第一輪是在1958年至1976年,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曾展開了一場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技術競賽。美國共發射先驅者等7個系列54個探測器,蘇聯共發射4個系列64個月球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或逼近或登陸月球,取得了豐碩成果。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實現了人類登月夢,是迄今為止月球探測最輝煌的成果。

1989年,美國宣布要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內重返月球,人類就此拉開了重返月球的序幕。全球開始第二輪月球探測熱潮,更多的國家開展了月球探測,日本、歐洲、中國和印度也成為月球探測俱樂部成員。韓國等國也躍躍欲試,提出月球探測計劃。第二輪探月活動目前共有11次,其中有1次失敗,1次部分成功,其余全部成功,成功率大大提高,顯示出探月技術有了極大跨越。

尤其最近幾年,由於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對月球的探測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2010年10月,我國嫦娥二號發射,為嫦娥三號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并詳細勘察了落月區域,獲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圖,成功環繞探測日地拉格朗日L2點、飛越探測圖塔蒂斯小行星,目前已飛離地球約6000萬公里。2011年9月10日,美國用德爾塔二號運載火箭將圣杯(重力恢復和內部結構試驗室)探測器發射升空,實現雙星環月探測。2013年9月6日,美國發射月球大氣塵埃環境探測器,進行環月探測。

意外發現再次讓月球成焦點

1994年,美國的克萊門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務是驗證一些新技術繪制月表三維地形圖,測量月表化學元素豐度和分布。當克萊門汀號用它攜帶的雙基地雷達向南極發射電磁波并由地球站接收反射的回波時,地球接收的電磁波表現出水的特征,人類首次獲得了月球上可能存在水的證據。這給月球科學家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1998年,為了進一步尋找水的蹤跡,美國月球勘探者號軌道器帶著找水的夢想趕赴月球。

月球上是否真的存在水?這一重大的命題催促人們加快探測月球、開發和利用月球的步伐,人類又一次將目光投向了這顆與地球相守了數十億年的寧靜星球。2009年6月,美國發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和月球坑觀測與遙感衛星,后者當年10月成功撞擊月球,發現了水。

2004年初,中國正式批準繞月探測工程。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和歐洲宣布了各自的太空探索計劃,提出在2020年左右,將航天員重新送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在此期間,印度也正式宣布啟動月球初航探月計劃。月球探測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

探月成果豐碩,但對月球了解還非常局限

人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了第一次探月熱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這次探月熱潮中,人們僅在月球正面約占全月面積5%區域的9個地點取樣返回,月球車在月球正面巡視勘察最遠距離也僅37千米。因此人類對月球的認識還比較局限和膚淺,探索的渴望使得人類希望繼續對月球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與上世紀人類第一次月球探測高潮相比,今天的月球探測技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類在深空探測技術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為人類重返月球,進行“好”、“快”、“省”的探測奠定了基礎。

微小型化技術的發展。微小型化技術特別是超微型加工技術和集成技術的進展,使探測器平臺及其攜帶的科學儀器實現了微型化、超輕量化、模塊化。

先進推進技術的出現。在推進技術領域,出現了電推進技術、空間核推進技術等多種先進的推進技術。新的推進技術不但可以降低月球探測器的成本,而且有望成為未來月球探測器的重要動力裝置。

自主控制和智能技術的提高。高級自主控制和智能技術的發展,已使深空探測器的操作實現了高度自動化、自主化,探測器能夠自主完成導航控制、數據處理、故障判斷和維修工作,以及月面著陸、自動取樣與返回。

新型傳感器技術的問世。隨著微電子技術、光學技術、傳感技術的發展,月球探測器的各種新型科學探測儀器不斷涌現,探測精度和分辨率成倍提高,并可根據探測需要選擇各種專用探測儀器,例如高分辨率CCD相機、不同頻段的光譜儀或輻射計、合成孔徑雷達,以及可鉆入月面的傳感器。月球探測技術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探測精度,擴大了探測范圍,還使探測器能夠“一星多用”,提高探測效率,降低發射費用。

此外新型空間能源轉換技術的發展,使空間電源向著高效、小型、輕便的太陽能電池方向發展。先進復合材料的廣泛使用,大大減輕了探測器平臺的重量。深空探測技術的巨大進步,使人類能夠對遠在火星甚至木星、土星,乃至更遠空間的深空探測器進行精確跟蹤、遙測和遙控。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