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二極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制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后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其中所有元件在結構上已組成一個整體,使電子元件向著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在電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電路發明者為杰克·基爾比(基于硅的集成電路)和羅伯特·諾伊思(基于鍺的集成電路)。當今半導體工業大多數應用的是基于硅的集成電路。
2012年受國內外電子制造業需求波動以及市場自身庫存調整的共同影響,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呈現“先低后高”的走勢,在產業規模、產業結構上都取得新進展。展望2013年,在4號文細則陸續出臺并逐步落實,中西部地區投資活躍、產能逐漸釋放,設計業受移動互聯終端市場需求拉動保持高速發展等有利因素驅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將保持平穩增長。但同時,產業發展也面臨國際半導體巨頭規模量產28nm/22nm工藝集成電路產品、3D封裝技術進入實用化量產階段、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增大等不利因素。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成都集成電路進口不斷攀升。去年9月,成都關區進口集成電路環比增長15.9%,同比增長12.5%,創下7.2億美元的歷史高點,12月進口值為6.8億美元,增長9.7%,維持高位運行。其中,加工貿易為主要進口方式,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進口激增。2012年,成都關區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集成電路64.5億美元,增長17.7%,占進口總值的88.2%。而在2011年,成都海關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方式進口集成電路僅為0.1億美元,到了2012年,這一數據就已躍升至6.1億美元,占8.4%;而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的集成電路為2億美元,下降5.3%,僅占兩成。
對此,成都本地一位關注電子行業的投資顧問指出:“這幾年國內電子信息產業迅猛發展,集成電路用于其加工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集成電路的外貿進出口額度都非常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電子產業的活躍程度。從成都目前進出口數據可以看出,以高新區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品行業發展相當不錯。”
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中國-歐盟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成都高新區企業博世德能源科技公司分別與丹麥、荷蘭、德國的三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技術引進與支持、歐洲市場開拓、合作生產等。不僅如此,本屆洽談會簽約的20個涉及生物醫藥、先進環保、物聯網、高端裝備等產業項目,有超過一半來自成都高新區。這開啟了成都企業大規模進軍歐洲市場的序幕。
這是10月16日成都高新區正式啟動“三次創業”的開端,也是今年4月“蓉歐快鐵”開通以來帶來的最大紅利。按照規劃,成都高新區通過產業升級,重點發展七大產業集群,并積極申報成立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從而在2020年實現萬億元工業總產值的雄心。
據成都高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目前該區已聚集數千家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形成了集成電路、光電顯示、軟件及服務外包、電子終端產品制造、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制造六大產業集群。今年,成都高新區成為四川省首個突破2000億元產值的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