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智能城市"已經成為一個熱門流行語了。像所有的流行語一樣,沒有人真正知道它的確切意智能城市的承諾是相當大的。隨著智能城市的建設,下列眾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交通擁堵和其在污染、壓力水平和城市可及性方面的負面影響;
垃圾分類和日益廣泛的廢物管理;
公共交通效率和透明度;
緊急通告;
事后緊急救援;
技術能夠應用于城市建設的例子并不多。也許你會注意到連通性能夠實現大部分的城市服務,但問題是,當談到連通性,城市幾乎不知道它會帶來的風險,也不能控制它所提供的信息。
不可否認,智慧城市"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應商(IBM、泰利斯公司、思科等)推動發展的。供應商開辟了特定專業領域,將其開發的垂直應用程序應用于城市建設,有時還涉及整體或部分項目的融資,通過獲取商業證明,將其轉賣給其他城市。因此,大多數智能城市項目都是以應用程序為起點,通過自上而下的構想形成的。
這種自上而下的構想方式存在一個問題:缺少對城市需求和優先項目的基本了解。項目之所以出現,是因為解決方案的存在和供應商的推動,而不是因為城市的迫切需求。那么反過來,這就會導致功能和技術筒倉的增加,在基礎設施建設和IT資源上產生巨大的浪費。
下面舉例說明一下。Smartville是一個中型城市,它的交通問題亟待解決。Smartville通過與多個供應商商議,決定采取實時交通路線選擇和交通流最優化的解決方案。除了一些必要的土木工程,所有道路還需要安裝傳感器。傳感器產生的交通信息需要進行實時整合匯總,城市會把這個工作外包給移動運營商來做。落實到位的專用計算資源能處理傳感器產生的數據,并把信息和建議通過信息板或者位置觸發短信發送給駕駛人員。
隨著項目的實施,Smartville總結得出:因為地震風險的存在,城市需要建立應急服務機制。這項服務機制會給市政府提供路況信息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情況的信息,并在緊急情況下根據基礎設施的數據,向市民提供實時信息、逃跑路線和安全區域。當然這項服務也依賴于傳感器,只是傳感器的種類不同、位置不同。傳感器收集的數據會通過移動運營商的網絡系統實現整合匯總,再通過專業IT資源進行分析處理。
Smartville已建成兩個功能性筒倉。筒倉很可能使兩個項目的經理永遠不會一起工作,或遇見對方。重復的網絡系統、IT資源和創建的數據筒倉,使數據不可能跨越兩個項目的數據流,盡管這種數據流動是有益的。這是一個巨大的浪費資源,并不是最好的功能結果。這可能聽起來像一個有意為之的、無希望的、虛構的情況,但通過與許多城市的非正式討論,我發現這種情況確實大量存在,并且很少有例外。
這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因為今天創建的一切明天就很難利用。所以在城市還沒有陷入這種困難局面時,要確保它能夠理性地進行建設。在我看來,城市應該:
評估并優先考慮城市和市民的需求;
評估現有的或設想中的連接方案,幫助解決需求;
檢測資源(基礎設施、IT、人力等),提供解決可識別需求的動力;
按優先順序開發服務,持續注意最大限度地重復利用分配的資源。
基礎設施資產的復用性是一個尤其重要的問題,但大多數城市并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它們認為運營商能夠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滿足智能城市服務的連通性需求,但事實上并不是這么回事兒:
智能城市應用程序對實時性要求越高,網絡性能就越重要。特別是當運營商專注于提高下載速度時,應用于城市建設的程序則更需要提高上傳能力、降低延時性;
私人運營商并不關注普遍存在的資源配置,至少不會關注有統一質量要求的資源配置。他們認為資源配置應該有利可圖,并且只需投資一個"開放服務"地區即可。不過,作為一個城市,有選擇地向特定地區提供服務并不可取。
除了考慮有效的網絡解決方案,還要考慮成本的問題。私人運營商的批量運營模式相對粗放,他們熱衷于簽訂重復和多余的合同,不斷開辟獨立的服務領域。對他們來說,每一個點對點的連接都會帶來利益,隨著傳感器需求的增加,終端的數量一定會爆炸性增長。然而對城市來說,和這樣的合作伙伴合作可能不會推動城市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這意味著下面兩個選項只能二選一。要么運營商意識到他們需要對不同城市提供完全不同的定價模式(一般是機對機通信),并快速開展這一定價模式;要么城市想辦法把IT基礎設施的未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歐洲大多數城市,以及美國越來越多的城市都在積極部署他們自己的電纜基礎設施,或者是和運營商建立公私合作關系,以保證他們以合適的價格配置基礎設施,獲得低水平的訪問權限。
記住,一個無線網絡是在邊緣配有無線接入點的有線網絡。市政府如果獲得了對普遍存在或將近普遍存在的光纖的低水平訪問權限,就能確保調度他們需要的任何傳感器網絡,而不用每次都付費訪問。傳感器可能不是蜂窩式的,這是一件好事。傳感器不是蜂窩式,反而能更好的與其他類型的無線交通集合一起工作。
智能城市運動仍處于初始階段。不能忽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