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的電容觸摸屏、用于檢測居家老人身體健康的傳感器……傳感技術正慢慢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傳感器技術與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一起統稱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基礎技術,我國也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涉足。然而,在昆山11月2日—4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學術會議上,卻傳來了這樣一個聲音:“傳感器產業發展的落后有可能成為國家"十二五"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瓶頸,盡快發展我國傳感器產業已迫在眉睫。”
據統計,中國目前已有1600家企事業單位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年產量達24億只,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但同時,國產傳感器產品卻面臨種類和規格不全、尖端品種缺少、產品整體檔次低的難題。國內企業年銷售收入5000萬以下的企業占絕大多數,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我國目前傳感器產品品種數為6000個左右,而國外已達20000多個,產品品種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傳感器市場需求。從行業產品結構看,老產品比例占60%以上,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術產品嚴重短缺。”
那么,如何才能突破瓶頸呢?多名與會專家異口同聲地告訴記者,當前,首要的問題是要解決“需求牽引,技術推進”。也就是說,行業應與國家重點項目和重大產業相結合,從事傳感器設計和制造的企業,應走出“敏感元件、傳感器和儀器儀表”的圈子,從需求出發,以國家“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科技轉向對傳感器的技術需求為契機,把技術做精,產品做好,依附國家重點扶持的大產業和大企業快速發展,如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等。
“傳感器雖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器件,但是它只能依附于大的產業系統而存在,自身難以形成龐大的產業系統。但未來,傳感器產業可以走"小而精,精而專,專而強"的發展之路。”宋宗炎說。國內科技成果轉換領軍人物馮冠平也認為,中國傳感器產業發展,不僅需要學術上不斷創新,同時要不斷探索其在各領域的應用,有實用價值才有生命力。
在江蘇,享有“傳感器王國”美譽的周莊似乎早已洞察到了這一點,并為此邁出了堅實的發展步伐。昆山雙橋測控傳感器有限公司是我國壓阻壓力傳感器生產的龍頭企業,其耐高溫壓力傳感器榮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產品被運用于鑫諾衛星、三峽大壩等重點項目;昆山南粵敏通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與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交通部科研院合作開發的交通安全保障系統、公路智能化交通系統項目已投入應用,其利用F-P技術原理研制的光纖傳感油庫監測系統,獲得解放軍全軍信息化重點成果獎;昆山諾金傳感技術有限公司擅長煤礦安全無線傳感網絡檢測系統的研究,并成為國際國內多門類傳感器銷售整合代理商……據周莊鎮黨委書記趙坤元介紹,目前,基地共有感知技術及延伸企業近50家,其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9家,研發生產紅外、光電、霍爾、熱敏、超聲波、壓力、氣敏、圖像等10大門類產品,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65個,2011年實現產值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