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我國多晶硅價格呈溫和上漲態勢。7月初,我國對美韓反傾銷初裁出臺之前多晶硅現貨報價為10.5~13.5萬元/噸,均價維持在12.27萬元/噸左右。7月18日,商務部對產自美韓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后,多晶硅價格小幅上漲至9月底的13.4萬元/噸,增幅為9.2%。
但受歐盟對我國光伏產品“雙反”影響,歐洲市場需求量將有所減緩,而中國市場及亞太市場的需求將呈現增長態勢,需求將從歐洲市場逐步轉移。但歐洲以外的光伏市場的建立需要時間積累,因此四季度光伏市場需求增長幅度不大。
工信部9月17日出臺的《光伏制造業規范條件》,與本月初的《征求意見稿》無大差別。其中,針對光伏硅片、電池組件等制造業各環節在生產規模、電池效率、能耗以及使用壽命等方面均進行了明確規定,未來不符合這些條件的新建或改擴建光伏制造業項目將受到嚴控。
此文件對于推動光伏制造業告別過去無序盲目擴張、避免產能過剩加重意義重大,通過引入“市場準入”機制,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而且,“市場準入”只是開始,政策后續更大的意圖則在于引導光伏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在產業規模增量控制的基礎上推進存量的深度整合。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的報告,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企業的開工率長期維持在不足15%的低水平,上半年全國2.8萬噸的多晶硅產量中,有2.2萬噸產自保利協鑫旗下的江蘇中能硅業,這意味著剩下的四十多家多晶硅企業總計產量僅為0.6萬噸,這與一半企業均達萬噸級的產能規模來說,產能利用率十分低下。
去年3月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已開始實施,自此之后該行業就陸續步入整合期,隨著后來由于行業低迷至深而導致的中小企業關停潮加速推進,特別是此次光伏全行業準入條件發布出臺,或將推動多晶硅行業企業整合潮相比其他環節更加“慘烈”。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市場準入和兼并重組無疑將促使光伏行業優勢企業廣泛受益行業集中度提高,特別是具有產能規模優勢及技術實力支撐的龍頭企業。這一點將在多晶硅環節體現的最為明顯。未來,諸如保利協鑫、特變電工、新光硅業及大全新能源這樣的擁有產能規模和技術指標符合產業政策門檻的優勢企業將在整合潮中加快收購兼并的步伐,進而實現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