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英國相關報道,有分析認為海上風電投資巨大而風險較多、效用存疑,猶如水中“白象”。據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估計,實施綠色能源政策導致英國電價上漲了17%,到2020年將進一步漲到33%或44%(如果天然氣價格下跌)。而海上風電成本是推動英國電價上漲的主因。可再生能源基金會認為,到2020年綠色能源政策將致消費者每年承擔150億英鎊電費開支,其中大部分將用于支持海上風電項目。
目前,海上風電不到英國總發電量的3%,或不到英國能源總供給的0.5%。但如要實現英國能源大臣戴維在2020年將海上風電占比提高到總發電量20%的雄偉規劃,則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需達到20GW(其實際運行比率不到40%),這將是目前總裝機容量的6倍,建設成本將遠大于同期的核電投資。盡管安裝海上風機無需擔心地方政府的異議、不必賄賂土地業主,海上風力比較強勁、可靠,但是面臨諸多懸而未決的工程技術問題。三年前,歐洲超過一半的海上風機基座因水泥灌漿開始溶解而發生位移,這導致了大規模維修和重新設計。其根源在于為出政績而急于求成,而海上風機建設風險和能夠管理風險的企業數量卻極不對稱。其結果是建設成本未如預期那樣下降。英國政府設定目標是將海上風電的電費價格降至普通批發電價的兩倍,但今年夏天其宣布海上風電的“執行價格”只能略有降低,這意味著其已放棄既定目標。而建設輸送電纜、變電站和應對海水腐蝕等等技術問題都將是巨大挑戰,從而增加建設成本,推遲實現目標。業內許多人士認為,北海的風機壽命將大大低于預期的25年。愛丁堡大學一項研究表明,丹麥海上風電場的運行效率10年之后已從39%下降至15%。當然,英國最早的諾桑伯蘭Blyth海上風電場頭12年的運行效率還比較好。
但是實踐證明,巨大的海上風機并非如想象的那樣沒有環境問題。據悉,多賽特郡附近的海上風電場需要建設22英里廠的輸送電纜。海鳥也將面臨風險,如粉足雁遷徙過程中須避開風電場,鳴禽穿越北海時由于風機葉片干擾可能出現錯覺。英國鳥類基金會研究認為,每年有2603只成年塘鵝和1056只幼鵝被英國海岸的風電場殺死,遠遠多于其他產業因素。由于風電場導致航道狹窄,還有引發油輪互撞和撞擊風機的風險。正如今年格林韋勛爵在議會所稱,這種碰撞風險在一些狹窄地段上升了超過4倍。
比較而言,海上風電價格是每兆瓦時155英鎊,而核電價格是每兆瓦時90英鎊,普通批發電價是每兆瓦時50英鎊,因此海上風電要實現2020完成20GW的總裝機容量,其投資吸引力是個大問題。由于煤炭發電即將推出,天然氣發電受限,潮汐、木材、水力發電量均有限,即使核電計劃雄心勃勃,英國仍需在2020年以前在海上風電投資450億英鎊,到2030年需再投540億英鎊,這意味著海上風電投資將大于其他任何一種能源,甚至核電。如此大規模投資在能源價格成為政治難題的當代是不現實的。盡管英國仍在繼續開發海上風電項目,但在2015年大選以前,要決定是否投資新的海上風電場正變得日益困難。
許多人意識到,豐富的頁巖油氣資源再次推遲了石油高峰的來臨,并推低了美國煤炭、天然氣和石油價格,下一步還可能推低其他地區的上述能源產品價格。因此,今后數十年,海上風電完全取代煤炭和天然氣發電的幾率十分渺茫。總之,埃德?米利班德(現任英國工黨領袖)推動的能源價格政治化討論可能扼殺他所珍視的產業。很快,能源討論將不再是海上風電該不該建的問題,而是海上風電注定失敗之后如何彌補發電短缺的問題。在歐洲議會的環境表決導致頁巖氣開發可行性降低之后,這將更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