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綠色制造是機械行業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和工作。在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第3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于10月10日在北京舉辦“中國機械工業節能減排與資源利用大會”。
此次會議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對機械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差異,以及未來的發展思路和目標一一進行了闡述。他強調,必須加快發展節能機電產品,大力推進綠色制造,加快機械工業轉型升級步伐。
實效顯著
對于近年來機械行業在推進節能減排與資源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績,王瑞祥給予了肯定。
一是發揮了工作體系與平臺的職能作用。為此,中機聯牽頭,成立了機械工業節能與資源利用中心、機械工業節能減排指導委員會和機械行業清潔生產辦公室,作為行業專項工作機構。
二是推進節能減排與清潔生產取得實效。中機聯相繼組織開展了業內電鍍、涂裝、熱處理等行業推行清潔生產方案的編制;完成并上報了“‘十二五’工業清潔生產推行規劃”修改意見、清潔生產技術與應用及推廣示范項目的評審推薦報告;派員參加了清潔生產審核師培訓,充實了行業專家庫。
三是促進了機械裝備產品效能效率不斷提升。“比如,目前我國對國內低效電機的全面改造已逐步推開,僅此項工作每年可節電1500億度,節電效益高達750億元,還可生產1000億元左右的增加值。”王瑞祥說。
四是加快了高效節能技術與裝備的研制推廣。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依托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組織內燃機、熱處理、鑄、鍛及軸承等行業,歷經4年,通過對近3000家企業調研,篩選出63項節能減排技術,在行業加以推廣應用。
五是推動了行業資源利用水平的普及提高。以重機為例,重機協會引導行業在機電產品包裝節材代木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取得成效,節材代木比例達到30%~57%,每年節約木材上萬立方米。
差距問題
在肯定行業節能減排與資源利用工作取得進展和成效的同時,王瑞祥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差距和不足,包括思想認識不足,觀念意識淡薄;低端產能過剩,技術改造乏力;能耗排放超標,工藝水平落后;技術標準缺失,管理服務薄弱等。
他指出,當前機械工業中低檔產品總量產能過剩、高效節能等高檔產品供應不足的結構性矛盾,不僅制約了行業的優化升級,也導致了低水平同質化競爭與市場環境惡化,嚴重影響了機械行業的轉型升級。
“比如,工程機械二手設備交易管理缺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與不安全產品,依然在流通使用。進口二手設備市場迅猛增長,大量傾銷,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和高檔產品的推廣。”王瑞祥舉例道。
他還給出了這樣一組對比數據,我國鑄鍛件的平均能耗分別是國外發達國家的1.6倍和1.7倍,每噸工件熱處理能耗是國外發達國家的1.5倍;電機產品平均效率比發達國家低3%~5%,運行效率低10%~20%,柴油機油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出5%~15%,通用型小型汽油機油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20%。
思路措施
談到“十二五”機械工業推進節能減排與資源利用的工作思路,王瑞祥提出了這樣的行業目標:在生產過程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達到0.31噸標煤,鋼材利用率達到85%以上;在產品節能方面,燃煤工業鍋爐運行效率提高到85%以上,工業爐窯運行效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等。此外,在節能體系和產品升級方面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瑞祥特別提到要大力鼓勵發展節能高效產品。“以電機為例,2012年我國電機耗電占全社會總用電量的60%,占工業用電的80%,而存量電機中高效電機比重不到5%,如電機能效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每年可節約用電260多億千萬時,如電機系統效率提升5%~8%,每年節約的電量相當于2~3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他如此舉例道。
除了推廣節能產品,提升高效工藝技術是另一項重點任務。王瑞祥列舉了以下值得關注的領域:能源消耗占全行業總量一半左右的鑄、鍛、熱處理等熱加工工藝的技術研發;影響較大的重大技術裝備和量大面廣的耗能機械產品降耗技術的研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