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皖電東送線路貫通 國網“兩交兩直”格局形成

時間:2013-09-2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該工程實現了1000千伏設備安裝、鋼管塔制造及線路施工技術標準化,初步實現1000千伏變電站、輸電線路的通用設計,相關創新成果已通過工程實踐檢驗并全面用于浙北—福州等后續特高壓交流工程。

世界首個商業化運行的同塔雙回路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投入運行。

皖電東送工程靜態投資為185億元,包括四站三線,起于安徽淮南變電站,經安徽皖南變電站、浙江浙北變電站,止于上海滬西變電站,變電容量2100萬千伏安,線路全長2×648.7公里,途徑安徽、浙江、江蘇、上海四省市,先后跨越淮河和長江。

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舒印彪向記者表示,“該工程是規劃擬建的長三角特高壓環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解決華東500千伏電網短路電流超標難題,提高電網運行靈活性和適應性,顯著增強電網抵御嚴重故障能力,進一步擴大外來電比例、滿足長三角地區的用電需求,對落實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具有重要意義。”

構架“兩交兩直”特高壓網絡

皖電東送工程靜態投資為185億元,包括四站三線,起于安徽淮南變電站,經安徽皖南變電站、浙江浙北變電站,止于上海滬西變電站,變電容量2100萬千伏安,線路全長2×648.7公里,途徑安徽、浙江、江蘇、上海四省市,先后跨越淮河和長江。

該工程是繼晉東南—荊門特高壓交流、向家壩—上海和錦屏—蘇南特高壓直流之后,投運的第四個特高壓工程,從而形成國家電網“兩交兩直”特高壓輸電格局。

工程連接安徽“兩淮”煤電基地和華東電網負荷中心,可顯著提升華東電網接受區外電力的能力和電網安全穩定水平。舒印彪認為,工程的成功投運,有利于推廣應用特高壓同塔雙回輸電技術,進一步提高特高壓交流輸電能力,實現特高壓交流技術的全面完善和提升;有利于構建堅強的華東受端電網,促進“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建設,顯著提升華東電網接受區外電力能力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有利于將安徽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并有效緩解長三角地區土地和環境壓力。

中國電科院副總工程師蔡國雄對本報記者說,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發揮其大容量、遠距離、低損耗輸電以及減少占地、節能減排等重要優勢,有利于實現我國能源的安全、高效和清潔發展。

舒印彪表示,國家電網到2015年建成“兩縱兩橫”特高壓網架和7回特高壓直流工程;到2017年建成“三縱三橫”網架和13回特高壓直流工程;到2020年建成“五縱五橫”網架和27回特高壓直流工程。屆時將連接各類大型能源基地與主要負荷中心,在全國形成大規模西電東送和北電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

工程實現自主化

蔡國雄表示,同塔雙回路特高壓輸電技術可將單位走廊的輸電能力比單回路技術再提高一倍,代表了國際高壓交流輸電技術開發、裝備制造和工程應用的最高水平,極具挑戰性。

工程用特高壓設備全部由國內企業研制供貨,其中特高壓開關采用了國內自主研發及中外聯合研發兩種路線,特高壓變壓器、高抗和其他設備、材料完全由國內自主研發。業主主導、產學研聯合攻關,實現了特高壓變壓器和高抗用套管、出線裝置及硅鋼片,特高壓開關用套管、盆式絕緣子、操作機構、滅弧室等關鍵組部件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壟斷。

在技術標準化領域,本報記者了解到,依托工程實踐,全面建立了同塔雙回特高壓交流輸電系統的技術標準體系,涵蓋工程設計、設備制造、施工安裝、環境保護、調試試驗和運行維護全過程。15項技術專利已獲授權,72項專利獲得受理。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